皇宫的一处静谧角落,庭院被巍峨宫墙紧紧环抱,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天地。几株古松如岁月的老者,静静伫立,枝叶繁茂,绿意盎然,树下的石桌石凳似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散发着古朴而沉静的气息。
在不远处的书房内,年仅十岁的李治端坐在书桌前,身姿挺拔,如同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松苗。他面前摊开着一本《孝经》,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间万物皆化为虚无,唯有眼前这书中的文字能吸引他的目光。时而,他眉头轻皱,似在思索着经文中的深奥哲理;时而,又轻声诵读,那稚嫩的声音在静谧的书房内回荡,宛如一曲悠扬的古韵。
而此时,李世民刚刚结束了早朝。朝堂之上的种种事务并未让他放下对皇子们学业的牵挂。他深知,皇子们犹如大唐未来天空中璀璨的星辰,他们的品德修养与学识深浅,将直接关乎大唐的兴衰荣辱。尤其是李治,那纯善的性子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柔和,聪慧的天资恰似夜空中闪烁的星芒,耀眼而夺目,这一切都让李世民对他的教育倾注了格外多的心血。
李世民迈着稳健而有力的步伐,朝着李治读书的书房缓缓走去。他的每一步都仿佛带着对皇子教育的深切期望,那脚步声踏在石板路上,发出轻微却又清晰的回响,恰似他内心深处对皇子们成才渴望的声声叩问。
当李世民走进书房时,李治正沉浸在《孝经》的世界里,竟全然未察觉父皇的到来。李世民看着儿子那专注的背影,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欣慰,嘴角微微上扬,轻咳了一声,似是提醒,又似是赞赏。
李治这才如梦初醒,急忙站起身来,行礼道:“父皇,儿臣不知父皇驾临,实在是有失远迎,还望父皇恕罪。”
李世民轻轻摆了摆手,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示意他坐下,而后径直走到桌前。他的目光落在那本《孝经》上,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与期待,缓缓开口问道:“治儿,你研习这《孝经》已然有一段时日了,朕今日且来考考你,此书中何言为要啊?”
李治心中微微一紧,他明白这是父皇对自己的一次重要考验。然而,在这段时间里,萧德言老师的悉心教导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在《孝经》学习之路上的迷茫。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朗声道:“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中间阶段体现在侍奉君主上,最终则是成就自身的德行与事业。君子在侍奉君主时,在朝堂之上就要思考如何竭尽忠诚,退朝之后则要思索如何弥补自身的过错,对于君主的美德善政要顺势促成并加以发扬,对于君主的过失恶行要予以纠正补救。”
李世民原本严肃的面容瞬间如春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笑意。那笑容明亮而温暖,仿若春日里最灿烂的暖阳,瞬间驱散了他脸上平日的阴霾。他满心欢喜地说道:“做到这些,就足够用来侍奉父亲兄长,担当臣子的职责了。”
李世民心中暗自思忖,这小小年纪的孩子,竟能如此精准而深刻地把握《孝经》的核心要义,且这回答正契合自己一直秉持的“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他凝视着李治,仿佛透过眼前的少年,看到了大唐未来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一位恪守孝道的孝子,一位能稳稳守护大唐江山的皇室栋梁。
李治望着父皇那大悦的神情,心中的紧张顿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他恭敬地说道:“父皇,儿臣深知孝乃为人立身之根本,亦是君民相处之纲常。儿臣在这宫廷之中,每日目睹父皇日夜操劳,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费尽心血,殚精竭虑。儿臣便暗自下定决心,定要努力学习,如此一来,日后既能悉心侍奉父皇,尽孝道之责,又能如父皇一般心怀天下,以天下百姓为念,做一个对大唐真正有用之人。”
李世民缓缓坐到椅子上,眼神中满是慈爱与期许,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治儿,你能有此心意,实在是甚好。这《孝经》虽篇幅短小,看似寥寥数语,却犹如一座蕴含无尽智慧的宝藏。朕期望你不仅仅是将其熟读背诵,如同鹦鹉学舌般流于表面,更要将其中的深刻道理铭刻于心,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切实付诸行动。你且看看那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多少朝代因孝道昌盛兴隆而走向繁荣兴盛,又有多少朝代因孝道崩坏沦丧而陷入衰败灭亡。”
李治连连点头,应道:“父皇,儿臣明白。儿臣也曾听闻,在民间,百姓们皆以孝为先,家庭之中父慈子孝,和睦相处,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儿臣心想,若我大唐上下皆能尊崇孝道,将孝道之风盛行于每一寸土地,那必定会呈现出一片盛世繁华之象,大唐的江山社稷也将固若金汤。”
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