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微微点头,心中对李治的回答颇为满意。他站起身来,踱步走到窗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窗外那庭院中的景色。庭院中,花朵娇艳欲滴,绿草如茵,微风拂过,花枝轻摇,绿草摇曳,一片生机盎然。李世民若有所思地说道:“治儿,你身为皇子,日后所要承担的责任重如泰山。如今你能领悟《孝经》要义,朕深感欣慰。但你需知晓,这仅仅是你学习之路的开端。你还需广泛涉猎更多的经史子集,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透彻了解治国理政的精髓与门道。朕衷心期望你能成长为一个既有高尚德行,又具非凡智慧的皇子,将来无论是辅佐兄长治理国家,还是就藩后为大唐的黎民百姓谋求福祉,都能够不辱使命,不负朕望。”
李治亦走到窗前,静静地站在父皇身旁。他学着父皇的样子,目光随着李世民的视线望向远方,眼神坚定而明亮,掷地有声地说:“父皇,儿臣定当竭尽全力,努力学习,绝不辜负父皇的殷切期望。儿臣在学习之余,亦常常悉心观察宫中诸事。儿臣见父皇处理政务之时公正严明,赏罚分明,令儿臣深感钦佩。儿臣亦渴望学习如何才能做一个明辨是非、洞察善恶的人,如何巧妙运用大唐的律法,使其如同坚固的盾牌,更好地保障百姓的安居乐业,护佑大唐的太平盛世。”
李世民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笑着伸出手,轻轻拍了拍李治的肩膀,打趣道:“你这孩子,年纪尚小,考虑之事竟如此周全。这宫中之事犹如一团乱麻,复杂多变,暗藏玄机,你能有此敏锐的观察力,着实很不错。不过此刻,你的首要且紧要的任务依旧是好好读书,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与学识。朕自会为你精心安排更多的良师益友,助你在学海中乘风破浪,更上一层楼。”
李治心中满是对父皇的感激之情,他真诚地说道:“多谢父皇关爱。儿臣尚有一事,心中疑惑不解,想请教父皇。这《孝经》中所讲的孝道,在面对国家大义之时,又该如何抉择呢?比如,倘若有外敌入侵,儿臣是应当先尽孝于父母,陪伴在他们身边,还是应当先尽忠于国家,奔赴战场奋勇杀敌呢?”
李世民微微一愣,他未曾料到李治会提出如此深刻且尖锐的问题。他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之后,神色严肃地说道:“治儿,在朕看来,国家大义与孝道实则并非相互矛盾、水火不容。当外敌悍然入侵,为君者理应挺身而出,带领万千臣民奋起抵抗,浴血奋战。此乃为了守护大唐的锦绣山河,保护无数家庭的安宁与幸福。而每一位大唐的臣民,自然也包括你,都应当毫不犹豫地将国家的安危置于首位。因为唯有国家太平昌盛,百姓方能安居乐业,父母才能真正安享晚年。从这个层面而言,这亦是一种更为广义、更为深沉的孝,是对天下所有父母的大孝。”
李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缓缓说道:“儿臣明白了,父皇。就如同古时的那些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毅然决然地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行为,实则也是在以一种独特而伟大的方式践行孝道,只不过这种孝的境界更为宏大,胸怀更为宽广。”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称赞:“正是如此。治儿,你能如此深入地思考问题,这足以表明你对学问并非囫囵吞枣,而是真正用心去领悟,去探究其中的深刻内涵与精髓。”
这时,一旁侍奉的太监轻声说道:“陛下,萧德言大人求见,说是前来向陛下汇报晋王殿下的学业情况。”
李世民微微抬头,说道:“宣他进来。”
萧德言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书房,行礼之后,李世民微笑着说道:“萧爱卿,朕刚刚考问了治儿关于《孝经》的要义,他的回答让朕颇为满意。这可都离不开你的悉心教导啊。”
萧德言恭敬地回应道:“陛下,晋王殿下聪慧过人,且学习态度极为刻苦认真,对书中道理的领悟更是深刻透彻。这亦是殿下自身不懈努力的成果。”
李治转身面向萧德言,感激地说道:“先生,若不是您的耐心讲解与精心教诲,儿臣恐难以对《孝经》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先生的每一句教诲,儿臣都铭记于心,不敢忘怀。”
萧德言看着李治,眼中满是赞许与期待,笑着说:“殿下谦逊好学,才思敏捷,日后必成大器。陛下,臣以为,可在今后的课业安排中,逐渐引入一些历史典故,让殿下能更好地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的养分,为日后治理国家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点头称是:“萧爱卿所言极是。朕亦期望治儿能多了解些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之理,明得失之道。”
在之后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