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三天,张诚坐着牛车来公孙尼子的宅邸学习礼仪。
公孙尼子按照张诚的年龄、身份,设计了一套参拜国王的动作和言辞。讲给张诚听。其实也不是很复杂,第一次听讲,张诚就了解了七七八八,就只是在动作上有些生疏,在神色上也不够恭谨。
下次来练习的时候,没有公子扶苏陪着,公孙尼子很自然的和孩子聊起天来,顺便问了一个小问题:“少年,你想学写字吗?我教你好不好?”
“不想,我是个农民,学写字用不上。”张诚晃着脑袋——开什么玩笑,我用你教?我会写的字比你认识的字多多了。我不光会写字,我不光会中文,我英日德俄四国语言都能阅读,我那些年读的文献海了去了,我用你教?你教我什么啊?学诗经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漂亮的大屁股女人啊,小伙子们都喜欢你的球?学这些有毛用?
“谁说你是农民,你不是公士的儿子?以后你是要上战场的。从军服役,会写字可有好多好处呢……”公孙尼子继续诱惑。
“当兵也不用学写字啊!我们村长老魁叔还是上造呢,他也不认字……他说了,我们老秦人当兵的,会砍人就行了!”张诚说的理直气壮。
“朽木不可雕!”公孙尼子引用了孔子的名言,然后又后悔“我跟你一个孩子说这个干嘛,你听得懂吗?”转眼看过去,张诚却只是撇了撇嘴,显然对这话很不以为意——莫非他听得懂?
“就是去见一下秦王嘛,我只要在朝堂上没啥错误,见过之后我就回来了,然后继续做我的农民。”张诚继续表现出他的混不吝的性格。虽然这个性格也是在一系列套壳之后的一层壳。
“去了咸阳,你就会认识一些真正的大人物,再后来你就可以飞黄腾达了!”公孙尼子这样诱惑着。
“可是对那些大人物来说,我还是个农民家的小孩儿啊!再说,飞黄腾达有什么好呢?”
飞黄腾达当然很好,张诚心知肚明,在做工程师的那些岁月里,张诚也是名利场中之人,科研之外,当然也热衷功名。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功名,都和成果紧紧地绑定。有多少成果,就有多少回报。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但是对秦国的功名,张诚没啥态度。加官进爵?有什么实际好处呢?进入名利场就进入角斗场,多少人最后身死名灭?就好比商鞅,商鞅够牛了吧?最后还不是用后即弃?吕不韦,吕不韦够牛了吧?据说还是秦始皇他爸爸呢,后来还不是被一撸到底,流放自杀?话说吕不韦这人现在出事儿没有?吕不韦可是个大商家,要是能在没出事儿之前,认识一下,没准儿能有啥合作的机会呢。
“对了公孙先生,跟您打听一个人。”
“说。”公孙先生都没有和张诚说话的兴趣了。
“那个,吕不韦您知道吧?他现在是什么职位?”
“嘘~”公孙尼子做了一个噤声的表情。然后说“不要提起这个人。记得,不要提起这个人,尤其是在咸阳,不要提这个人的名字!”
“咋啦,大家怕他?”
“谁会怕他啊,吕不韦早就死了。但是这个事儿不能提,你是小孩儿你不懂,就记住不能提他的名字就行了,谁提吕不韦都会带来很多麻烦。”
“这样啊……”知道了,吕不韦事发,他勾搭太后、给秦始皇后爹戴绿帽子这事儿被查出来了,被弄死了。
对吕不韦的结局,张诚也不怎么了解,就隐约知道这个时代有过这么一个人。历史书上记载都是秦朝都有谁谁谁,但是具体在哪一年,谁和谁之间关系怎么样,历史书上哪儿会写的那么清楚。有些人在历史书上只占据一行两行,你以为这就是他的全部吗?其实也不是,这只不过是历史家们认为值得记录下来的内容。至于这个人在此前干过啥、此后干过啥,历史家不写,你也无由知道。
至少,自己就不知道公孙尼子的存在,也许公孙尼子在历史上就不是一个重要的人吧?
理工男张诚当然不知道,公孙尼子是战国时期着名的音乐理论家,着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章和《乐记》。《公孙尼子》虽然在汉代就散佚了,但是《乐记》流传一直流传到后世,郭沫若还专门写过关于公孙尼子着《乐记》的论文。
音乐理论家的学术,远比一般的社会学更艰涩难懂,也更容易受到时代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古代的音乐理论家着作往往很少流传下来。但是这不等于音乐理论家就不牛逼,事实上,音乐理论家甚至比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更是牛逼神奇的存在。
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