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考虑每个人的健康和需求,还有工匠家庭子女的成长。这就确定了张村的工业体系(张诚是这样说这个词的)具有一定的福利属性,要确保每个人无后顾之忧。
寺工丞们面面相觑,交头接耳许久,觉得张村的管理思想在寺工并不能复制。
“也还是可以借鉴一些。比如一日三餐、比如提高工匠的待遇、比如确保发明人能够从工坊获得智力股份和收益。衣不蔽体、有今天没明日,总会令人不能完全投入工作。而如果发明人能够从自己发明中得到长久收益,就能促使更多人参与到发明创造,张村的很多新技术都是工匠和我的学生们所创造的。当然,学生们出力很多,所以说多读书学习,对工坊也有好处。”张诚说出自己的看法。
欧冶子渊点点头。但是另一位寺工丞指出:“朝廷自有法度,工匠的俸禄有定例,总不能超过官吏。至于让工匠读书识字,这就太难了。”
“事在人为吧。我进入寺工时间很短,尚不能了解寺工的全局,但是在张村,我们这个方法还是有效的,而且获利甚丰。”张诚点了点头。自己并没有改革寺工的意思,也没有这个资格和能力。寺工诸公有所问,是愿意了解一个远在上郡的村庄的工业体系发展情况,自己只要做好这次交流就好。
这一次汇报,渐渐在寺工内部流传开来,张诚虽然此前因为改良车辆、发明三视图,以及多年前在大家面前露了一手等分线段的能力,让寺工很多人对他有所印象。但是显然,这次寺工内部的研讨汇报,让更多人知道张村的情况,很多大工匠和寺工上下的官吏都对张诚产生了兴趣。汇报结束,就有好几位单独拉了张诚询问,能不能把自己的子女和家人送到张村的学校去学习,或者去张村的工坊做事。
“当然欢迎。各位如果送家人去上郡,我给开介绍信,许记商行会安排接送,张村那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工坊都会有主事之人安排接待。”张诚这下就很开心了。张村是个小村子,现在缺的不是项目,而是人手。如果增加一大批寺工的哪怕是子女亲属,去到张村,那也是极大的帮助。
“只要按照张村的制度学习和生活工作就好。但凡能适应张村的工作,我们都会给很好的安排。”
至于这些人要怎么才能通过遍布大秦的层层关卡,通过各处亭长的审核,寺工这些人自然能想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