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后,沉思片刻:“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朱元璋看向楚兰心“兰心,记录下,凡是空印案流放到辽东的官员,若在垦荒戍边中表现出色,为辽东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可酌情减免流放期限。表现特别优异者,还可获得良田、财物等赏赐。”
宋濂建议道:“陛下,除了物质奖励,也可给予他们脱离贱籍的奖励。”
朱元璋听了宋濂的建议,思忖片刻:“宋学士所言有理,那些流放辽东的官员,若真能洗心革面,为辽东建设倾尽全力,脱离贱籍这一奖励,对他们而言想必极具吸引力。”
朱元璋说完,目光缓缓扫过众人,问道:“都说说,还有对空印案的想法么?”
众人闻言,皆陷入了思虑之中。片刻之后,大家都纷纷摇头,表示暂时没有更多的想法。
只有朱标,一脸疑惑地问道:“父皇,后世为何会认为您对此事并不知情呢?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朱元璋没好气,道:“咱后面杀了多少官员,你又不是不知道。”
“后世把咱形容成个乾纲独断,疑心极重的人,可他们哪能体会到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呢?咱平日里行事虽果决了些,但也不是糊涂人呐。”
朱元璋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愤懑,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继续说道。
“咱若是真是乾纲独断,疑心极重的人,谁会跟随咱建立了大明!咱这一路走来,靠的是兄弟们的齐心协力,大家同甘共苦,才建立一个太平盛世。”
“更是说咱,狡兔死,走狗烹……娘的,就不想想,那些勋贵都干了什么!”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他们之中,有人恃功而骄,肆意妄为,侵吞民田,欺压百姓,这难道是咱想看到的吗?咱惩治他们,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为了天下百姓能有个公正清明的环境,怎么就成了咱的不是呢?”
“历史上咱洪武朝的四大案,除了蓝玉案咱还在寻思问题,剩下的三个,咱到现在都觉的没有任何过错!”
“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根基稳固,为了让律法能够真正地施行,让这个国家能够走上正轨。”
“可后世之人,却总是曲解咱的用意,实在是让人气愤。”朱元璋的脸上满是怒色,胸膛剧烈地起伏着,显然是被这些误解深深地刺痛了。
“父皇莫要生气,气坏了身子可如何是好。儿臣自幼便在您身边,深知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
“只是后世之人不明就里,未曾体会到您治理国家的艰辛与难处,才会妄加揣测,做出那些不实的论断。”
朱标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拍着朱元璋的后背,试图让他的情绪平复下来。
刘伯温也上前拱手说道:“陛下,微臣追随您多年,亲眼见证您为大明的呕心沥血。那些流言蜚语不过是无知者的妄言,陛下不必为此介怀。”
朱元璋长叹一口气,缓缓道:“咱这一辈子,从一个放牛娃走到如今,历经多少艰难险阻,才打下这大明江山。”
“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大到治国方略,小到民生琐事,都是为了让这天下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让我大明长治久安,绵延万代。”
“可如今,却被后世之人这般误解,实在是让人痛心呐。”
朱元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无奈,仿佛又回到了那些艰苦创业的岁月。
宋濂微微欠身,和声说道:“陛下,您的功绩我们都看在眼里,铭记于心。那些后世的误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您所经历的一切。”
“他们无法想象在乱世中崛起,建立一个全新王朝的艰难困苦。微臣相信,只要我们把真实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让后人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您的治国理念与丰功伟绩,后世总会有人理解您的良苦用心的。”
宋濂作为一代大儒,深知历史记录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朱元璋正名。
徐达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陛下,您别往心里去。那些流言蜚语,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一提。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起把大明建设得更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等到那时,那些流言自然会不攻自破,您的功绩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朱元璋缓缓摆了摆手,那动作里透着一种释怀与豁达,神色也随之逐渐平静下来,目光中多了几分坦然,语气沉稳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