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牛晓乾听到这番话,只觉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了,满脸惊愕,他原本以为朱元璋即便强势,也会对那些功勋卓着的老臣们有所忌惮,却没想到这位洪武皇帝的态度竟如此决绝。
李奥同样被震撼得呆若木鸡,,他虽知晓朱元璋在历史上手段强硬,却从未像此刻这般真切地感受到这位帝王的铁血手腕与果敢决绝。
朱标见此情景,轻咳一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笑道:“小李,小牛,我们在现代学习的时候,就对勋贵问题予以了特别关注。这关系到我大明未来的长治久安,不得不慎重对待。”
“我与父皇,魏国公,诚意伯和宋学士,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商讨,权衡利弊,最终达成一致。”朱标微微停顿,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与睿智。
“与其放任这些勋贵在大明本土肆意妄为,成为国家发展的潜在隐患,倒不如另辟蹊径,效仿殖民者的做法,将他们派遣至远方。”
朱标微微调整坐姿,腰杆挺得更直了,接着侃侃而谈:“你俩也知道,如今海外之地广袤无垠,资源丰富却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我大明历经多年休养生息与发展,兵强马壮,具备向外拓展的实力与底气。我们可以为这些勋贵提供船只、物资以及一定数量的军队,让他们奔赴海外,开疆拓土。”
“如此一来,”朱标神色愈发笃定,语气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勋贵们在海外有了用武之地,既能满足他们对权力、财富的追求,又能远离朝堂,避免在国内滋生事端,扰乱朝纲。”
“同时,他们在海外建立的据点,还能成为我大明与外界交流的前沿阵地,促进贸易往来,拓展大明的影响力。”
李奥突然激动的猛拍桌子,道:“既然如此,干嘛不直接把海外之地打下来,纳入大明版图?搞什么殖民!我看的小说中,老朱会把诸位皇子分封至海外,建国立业,打下全球,不是更牛逼?”
李奥话音刚落,牛晓乾忙不迭点头,双手还不停地拍着,“对对对!老李这话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直接把地盘打下来,变成自己的,那才带劲呢。”
然而,二人慷慨激昂的言论,换来的却是在场其他人的哈哈大笑,众人纷纷摇头,那模样就好像在听两个小孩子说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似在感叹他们的天真幼稚。
刘伯温笑容和蔼,脸上的笑意里却透着一种历经世事的睿智与审慎,缓缓开口道:“你们俩的想法固然热血沸腾,听着确实让人精神一振,可治国理政、开疆拓土这般大事,绝非仅凭一腔热血便能成事的。”
“你俩有所不知,我大明当下人口总量尚不足五千万。这乍一听似乎是个挺庞大的数字,可咱们大明的疆土如此广袤,把这人口一分摊开来,那真的是捉襟见肘,每个地方分到的人力都很有限,很多地方都还等着人去开垦、去建设呢。”刘伯温脸上露出一丝无奈,接着道。
“且不说北方与辽东,这两处战略要地亟待大力开发,所需人口资源、物资补给简直是天文数字。为了这两地的发展,朝廷必会竭尽全力调配资源。在如此情形下,还奢谈海外建国,这与白日做梦又有何异?”
刘伯温稍作停顿,目光扫视众人,神色凝重,“以目前大明的国力与资源储备,最务实且高效之举,便是效仿你们近代的殖民之法,巧妙掠夺当地人口与资源。这并非是我等残忍好杀,而是基于现实考量的无奈之举。”
宋濂微微颔首,表情沉静,眼神中却有几分感慨。
他接过话茬,声音平和却掷地有声:“此举虽说在道义层面,或有悖于传统的‘天和’理念,然而你们后世有句话,说得极为精妙——‘有伤天和,但不伤人和’。”
“我大明推行此策,并非为了无端屠戮,而是旨在借助海外资源,反哺国内发展,进而造福万千百姓。”
在他心中,这是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不得已做出的艰难抉择,只要能让大明百姓过上好日子,些许违背传统理念的做法,也并非不可接受。
朱元璋一直静静聆听,此时微微眯起双眼,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光芒,沉稳开口道:“诚意伯,宋学士所言极是。”
“咱身为一国之君,需从全局考量,权衡利弊。当下,大明国内百废待兴,北方与辽东的发展刻不容缓,这才是重中之重。”
“至于海外,以殖民之策徐徐图之,既能积累财富与资源,又能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朱标也在一旁补充道:“小李、小牛,我们明白你们的豪情壮志,但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