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城内,凝重的气氛如铅块般沉重。
明军的将士们神色紧绷,目光一刻也不敢从城外瓦剌军的阵地上移开,紧张地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怀来城南门主将杨洪,身板挺直如松,面容刚毅,双眸中透着坚定与果敢。
他紧握着佩剑的手,因紧张而微微颤抖,那粗糙的掌纹仿佛诉说着他多年征战的沧桑。
他的铠甲在阳光下反射出冷冽的光芒,每一道划痕都是战斗的印记。
在他身旁,副将刘勇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一双虎目圆睁,透露出一股悍勇之气。
他不停地擦拭着手中的长枪,仿佛要将心中的焦躁都发泄在这简单的动作上。
时间回溯到八月十九日,此前的一个月,对于怀来城的守军而言,简直是噩梦般的煎熬。
瓦剌人的进攻犹如汹涌澎湃的狂潮,日复一日,几乎没有片刻停歇。
那激烈的攻击好似永不停歇的风暴,疯狂地冲击着城墙,每一次撞击都仿佛要将这座城池撕裂。
瓦剌军阵中,主将也先骑着一匹高大的黑色骏马,他身形矫健,眼神锐利如鹰。
古铜色的脸庞上刻着岁月和征战的痕迹,浓密的胡须随风飘动,更增添了几分威严。
他手中挥舞着弯刀,大声呼喊着指挥进攻,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也先身旁的军师阿古达木,身形消瘦,目光深邃,他眯着眼睛观察着城墙上的防御,不时在兀也先耳边低语几句,出谋划策。
然而,自九月二十四日起,局势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瓦剌人的进攻显得力不从心,不再如之前那般凶猛。
如今,他们每天仅有半天时间用于攻城,另外半天则选择休息。
更让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是,他们的攻击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只死死盯着南门猛攻,对于东西两个城门,只是围而不攻。
杨洪满心疑惑,在营帐内焦躁地来回踱步。
他眉头紧锁,自言自语道:“这瓦剌人的行径太过诡异,究竟在盘算什么?”心中的谜团如同乱麻,越缠越紧。
到了二十八日,杨洪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匆匆将这个令人费解的发现报告给了张辅。
张辅,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花白的胡须随风飘动。
他的眼神中透着沉稳和睿智,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却无法磨灭他的英气。
张辅听后,同样是满心狐疑。
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不敢有丝毫耽搁,赶忙禀报给了朱锐。
朱锐正襟危坐,手抚下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的目光时而锐利,时而迷茫,心中暗自琢磨:“出现现在这个局面无非是两种情况:其一、瓦剌人粮草不足,加之连日攻城,士兵比较疲惫,军心出现了动荡;其二,瓦剌人的主力已经离开了这里。”
“那瓦剌人的主力会去哪里呢?”这个问题在朱锐的脑海中不断盘旋,如幽灵般挥之不去。
他越想越觉得事情不妙,心中的不安逐渐加剧。
“不好!”朱锐突然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脸色骤变,“瓦剌人应该是去攻打北京城了!”
“算来算去,这京师还得于谦来守卫啊,穿越好像对历史轨迹影响不大啊。”他不禁心中暗自冷笑道。
原本,朱锐精心策划的战略是在怀来城与瓦剌军展开决战,然后让于谦统领京师援军从瓦剌军后方将其包围,如此一来,瓦剌人必定插翅难逃。
可是如今,瓦剌人并未按照他的预想行事,这迫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改变战术。
想到此处,朱锐果断决定先将怀来城外的瓦剌人消灭,然后率领大军从最近的居庸关入关,直奔北京城,与城内的于谦里应外合,在北京城下将瓦剌人一举全歼。
主意已定,朱锐立即紧急召开文臣武将议事。
不多时,县衙内便聚集了众多文臣和将领。
紧张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和疑惑。
朱锐目光扫过众人,开门见山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众人听完,皆面面相觑,一时间没人答话。
营帐内陷入了一片沉寂,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和偶尔的咳嗽声打破这份宁静。
“如果没有异议,那就照此行事。”朱锐说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突然,人群中有一人躬身说道:“皇上,臣觉得此举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