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七年十二月初八,奉天殿中,气氛沉凝如冰,紧张得让人几乎无法呼吸。那凝重的氛围仿佛一层厚重的乌云,笼罩着整个大殿,压得人心中沉甸甸的。
大臣们分列两旁,神色肃穆,宛如一尊尊沉默的雕塑,庄重而凝重。他们身着朝服,面容紧绷,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透露出对当前局势的担忧。这些大臣们平日里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此刻更是深知局势的严峻,不敢有丝毫懈怠。
首辅曹鼐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出队列,他的脸上写满了忧虑,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内心的不安与焦灼。他微微躬身,恭敬地说道:
“启奏陛下,臣有要事禀报。近日探子来报,也先已然灭掉脱脱不花,且于哈林称蒙古可汗。此事非同小可,陛下需早做定夺。”
曹鼐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恰似一声惊雷乍响,让在场的所有人心中皆是一震。
皇帝朱锐端坐在龙椅之上,微微蹙起眉头,眼神之中透露出一丝惊讶与沉思。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龙椅的扶手,那精美的雕刻在他的指尖下仿佛也承载着国家的命运。朱锐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道:
“也先竟有如此胆量与手段,此事确实棘手。众卿有何看法?”
此时,于谦感受到皇帝的注视,深吸一口气,稳步走出队列。他的面容严肃而庄重,仿佛刻着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
“回陛下,臣以为,吾国与瓦剌之和平即将终结。也先野心勃勃,如今称可汗,必定会有进一步的动作。此时,吾辈当整备军备,边境前线应处于一级战备状态,以防瓦剌来犯。”
于谦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充满决断,每一个字皆如一颗坚定的钉子,牢牢钉在国家安危的关键之处。
皇帝朱锐微微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
“于卿所言极是。如今局势危急,若不早做准备,恐有亡国之患。但整备军备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众卿可有良策?”
礼部尚书陈循站出来说道:
“陛下,可先从各地抽调精兵强将,充实边境防线。同时,加大对兵器制造的投入,确保军备充足。”
他言辞恳切,眼神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
工部尚书高谷也说道:
“陛下,臣以为尚可派遣使者与西边之东察合台汗国修好。东察合台汗国乃蒙古黄金家族后裔所建,其与瓦剌素来不和。我朝可与之联合,共同对抗瓦剌,如此则可减轻我朝之压力。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急切,显然对当前局势十分担忧。
于谦接着说道:
“陛下,臣以为除了军事准备,还需加强情报收集。了解也先的动向,才能更好地做出应对之策。”
于谦的眼神坚定,他深知在这场危机中,准确的情报至关重要。
皇帝朱锐听后,眼神中闪烁着睿智之光,说道:
“众卿之言皆有道理。就依于卿所言,整备军备,加强情报收集。同时,派遣使者与东察合台汗国修好。务必确保大明的安全。”
“臣遵旨!”
于谦恭敬地行礼,而后退回队列。他的动作简洁而有力,充满对皇帝的尊重与对国家的忠诚。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大明王朝的命运,似乎就掌握在这些忠诚之士的手中。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必须全力以赴,为了大明的繁荣与稳定而努力奋斗。
下朝后,朱锐心中的忧虑丝毫未减。他深知也先的崛起对大明而言是极大的威胁,必须果断采取措施确保边境安全。于是,他决定将首辅曹鼐、兵部尚书于谦和英国公张辅召至乾清宫商议对策。
乾清宫中,朱锐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严肃。曹鼐、于谦和张辅恭敬地站在下方,等待皇帝发话。
朱锐率先开口:
“朕想详细了解一下目前长城边境九镇的增兵情况。”
他的目光紧紧锁定于谦,眼神中充满期待,似乎在等待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答案。
于谦微微躬身,神色凝重地回应道:
“回陛下,目前已完成原计划近八成的增兵,火炮和火铳也已补充到位。但臣心中仍有担忧,也先势力强大,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于谦双手微微握拳,流露出内心的紧张。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忧虑,仿佛已经看到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残酷。此时的于谦,心中正盘算着各种可能的情况。他深知增兵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合理的部署和战略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明军的优势,抵御瓦剌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