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云国被大明掌控,银矿开采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消息,宛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日本诸势力间掀起了惊涛骇浪。其中,日本天皇对此事的愤懑情绪尤为浓烈。
京都皇宫内,天皇正襟危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面色阴沉似水。他听闻出云国的境遇后,认定大明此举严重侵犯了日本主权。在日本传统观念里,尽管天皇在室町幕府时代权力有所分散,但依旧是日本的象征,是这片土地的精神领袖。出云国作为日本的一部分,如今被大明军队占领,还被肆意开采银矿,这在天皇眼中简直是奇耻大辱,绝不能容忍。
天皇召集朝中公卿大臣商议此事。宫殿内气氛凝重压抑,大臣们分两列站定,表情严肃庄重。天皇率先打破沉默:“诸位爱卿,大明军队无故侵占出云国,还大肆开采银矿,此等行为实在是对我日本国的莫大羞辱。朕身为日本之君,断不能坐视不理。”
一位名叫藤原信之的资深公卿恭敬地出列,说道:“陛下,大明国力强盛,此次出兵出云国,其军事力量不容小觑。若要与大明抗衡,需谨慎谋划才行。臣以为,我们应先派人探查大明军队在出云国的部署情况,再做定夺。”
另一位大臣安倍正则也赶忙附和:“陛下,还得考量国内局势。如今各地大名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要想集结兵力绝非易事。就像甲斐国的武田氏,势力庞大且独善其身;还有萨摩国的岛津氏,向来对中央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
天皇眉头紧锁,他对日本国内的政治格局心知肚明。自室町幕府统治以来,各地大名势力渐趋膨胀,对中央的命令常常阳奉阴违。但天皇觉得,出云国之事关乎日本尊严,必须有所行动。
天皇决然说道:“朕明白其中艰难,可出云国被占,若不反抗,日后大明必然更加得寸进尺。朕意已决,要集结日本诸国兵力,向出云国的大明军队发起进攻。”
大臣们见天皇决心已定,便不再多言,转而商讨具体的兵力集结计划。
首要之事便是向各地大名传达天皇旨意。使者们带着天皇诏书,快马加鞭奔赴日本各地。他们深知任务艰巨,毕竟各地大名心思各异,有的或许会积极响应,有的却可能为保存自身实力而推诿。
在九州岛,肥前国大名锅岛直茂接到诏书后,不禁陷入沉思。他的领地靠近出云国,对大明军队的强大实力早有耳闻。一方面,他担忧出兵会招致大明报复,使自己的领地遭受殃及;另一方面,他也清楚,若不应答天皇号召,便是对天皇不敬,恐会引发日本国内其他大名的不满。权衡再三,他决定先派遣部分兵力前往京都,观望局势后再做定夺。
本州岛中部的美浓国,大名斋藤龙兴是个野心勃勃之人。他视此为天赐良机,心想若能在对抗大明的战争中脱颖而出,自己在日本国内的威望必将大大提升,说不定还能借机扩张势力范围。于是,他积极响应天皇号召,迅速集结领地内的大部分兵力,准备开赴出云国。
东北的陆奥国大名伊达政宗则另有考量。他的领地远离出云国,对这场战争兴趣缺缺。而且领地刚经历自然灾害,粮食收成受损,实在不愿此时抽调兵力。可面对天皇诏书,又不敢公然违抗,只好象征性地派遣一小队士兵前往京都。
各地大名反应不一,但在天皇不断催促和部分积极响应大名的带动下,兵力还是逐渐向京都集结。
京都郊外,一座巨大兵营临时搭建而成。日本各地的士兵汇聚于此,营帐密密麻麻,星罗棋布。这些士兵来自不同地区,装备与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士兵来自富裕大名的领地,身着精良铠甲,手持锋利兵器,训练有素;而有的士兵则出身贫困地区,装备简陋,有些人甚至铠甲不全,武器也只是普通刀剑和简易弓箭。
负责训练整编这些士兵的将领们面临巨大挑战。他们要将这些良莠不齐的士兵整合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于是开始对士兵进行统一训练,从基本队列到战术配合,都重新规范。
水师方面,日本沿海大名纷纷贡献出自己的船只和水手。日本水师战船虽不如大明宝船那般巨大坚固,却也自有特点。这些战船体型较小,灵活性高,适宜在日本近海复杂海域航行。
然而,组建一支强大水师亦非易事。不同地区的战船风格和水手操作习惯大相径庭。例如,纪伊国的战船注重速度,船身狭长,适合突袭;而石见国的战船则较为坚固,船舷厚实,适合正面作战。将领们需合理搭配战船,让水手们熟悉彼此配合方式。
随着时间推移,京都集结的兵力日益增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