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养正领受君命之后,便全心投入到册封所需诸般物事的精心筹备之中。
那仪仗之物,需得彰显大明之威严,故而每一件都精心挑选,从旗帜的纹饰到仪仗人员的服饰,皆力求尽善尽美;诏书的撰写,措辞严谨,字里行间透着大明皇帝的圣意与对安南国的期许;印玺更是权力的象征,被擦拭得光亮可鉴,仿佛承载着大明对安南的统治权威与册封的庄重使命。
他精心挑选了一队精悍的护卫,又带上数位对安南事务谙熟于心的礼部官员,这些官员颇为了解安南的风土人情、对目前的政治格局皆了然于胸。一切准备妥当,他们便踏上了前往升龙城的漫漫路途。
十月初,黄养正一行历经跋涉,终于抵达了升龙城。
此时的升龙城,宛如一位刚刚历经磨难的伤者,虽有战火洗劫后的破败之象,城墙之上残留着战争的痕迹,城内的一些建筑也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但城中百姓看到大明的使者前来,眼中却充满了期待,那目光犹如黑暗中闪烁的点点星光,满含着对和平与秩序重建的渴望。
黎思诚得知黄养正到来,不敢有丝毫怠慢,亲自率领城中的官员和百姓到城门外迎接。
他恭敬地向黄养正行礼,那姿态谦卑而诚挚:
“黄大人一路舟车劳顿,不辞辛劳莅临安南,真乃安南之幸事。”
黄养正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赶忙扶起黎思诚,说道:
“国主,我等乃是奉大明皇帝陛下之命,前来册封你为安南国王。陛下对你甚是看重,君见国主贤良中正,望你能秉持仁德之心治理安南,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与大明永结盟好,共沐盛世恩泽。”
随后,在升龙城的王宫大殿内,一场盛大而庄严肃穆的册封仪式拉开帷幕。
大殿被布置得美轮美奂却又不失庄重,每一处装饰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个特殊时刻的重要性。安南的官员们身着礼服,整齐地排列着,百姓代表们也满怀敬畏地齐聚一堂。
黄养正站在大殿中央,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展开诏书,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大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观黎思诚者,贤良中正,忠心耿耿,其德其行,皆合为君之道。今特封尔为安南国王,望尔秉持仁德之心,治理安南,岁岁朝贡,谨遵藩属之礼,永为大明藩属。钦此!”
黎思诚听闻诏书,恭敬地跪下,他的动作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虔诚,双手高高举起,接过诏书和印玺,而后高呼:
“陛下圣恩,臣定当殚精竭虑,肝脑涂地,不负陛下厚望。”
在场的安南官员和百姓见此情形,也纷纷下跪,齐声高呼万岁,那声音如同汹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在大殿内回荡,表达对大明皇帝的感激之情。
册封仪式结束之后,黄养正并未即刻离去,而是在升龙城停留了数日。
这几日间,他与黎思诚深入商讨安南的重建与发展事宜。
他命身边工部的官员向黎思诚介绍大明的诸多治理经验。谈及农业生产技术时,详细地讲述了大明先进的耕种方法,从选种到灌溉,从施肥到除虫,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说到水利工程建设,介绍了大明的堤坝如何坚固、沟渠如何纵横交错,如何有效地调节水源,保障农田的灌溉。
黎思诚则如同虚心求学的弟子,认真聆听,不时点头,表示将积极引进大明的先进经验,以重建安南,使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黄养正完成使命之后,便率领队伍踏上归程,返回大明。
回到大明后,他径直前往宫廷,向朱锐详细汇报了册封过程和安南的情况。
他将安南的现状、黎思诚的态度以及当地百姓的期待一一展现在朱锐眼前。
朱锐听后,龙颜大悦,对此次册封之事甚是满意。
……
时光宛如潺潺流水,悄然逝去,大明正统十八年十一月底,阎震、汤名节、曹峰等将领率领着大军凯旋而归。
大军归来之日,京城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炽热的活力,百姓们倾巢而出,夹道欢迎。
那场面,真可谓是壮观至极。士兵们身着战甲,战甲上虽残留着征战的痕迹,满是灰尘,还沾染着血迹,可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庞上,虽带着征战的疲惫,眼神中却透着自豪与喜悦,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与赫赫战功。
战马昂首嘶鸣,蹄声哒哒作响,如同激昂的战鼓,敲打着胜利的节奏,每一声蹄响似乎都在讲述着战场上的惊心动魄与生死瞬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