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近 50 万人,全国其他各地兵力约计 100 多万。
经臣核算,此 280 万人一年之军费大致应为 3600 万两,其构成如下:军饷 2800 万两;粮食及物资供应费用 400 万两;武器装备费用 200 万两;军事设施建设费用 200 万两。
依臣之三年计划,今年总军费预计为 3400 万两,明年总军费预计为 3500 万两,至后年则需 3600 万两方可满足需求。
臣冒死直陈,恳请陛下圣鉴裁夺。
兵部尚书于谦
正统十五年二月初二
】
朱锐的目光紧紧盯着奏本上的每一个字,仿佛能看到于谦在深夜的烛光下,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身影。
于谦的忠诚与担当,于谦的深思熟虑,都在这字里行间展露无遗。
朱锐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与感动,他知道,于谦是大明的忠臣,是可以托付重任的肱骨之臣。
朱锐立刻传旨,让首辅曹鼐、英国公张辅和兵部尚书于谦都来乾清宫。
三人匆匆赶来,行过礼后,朱锐让曹鼐和张辅也一起看了于谦的奏本。
曹鼐仔细阅读着奏本,心中暗自赞叹于谦的计划详实周密。
他捋了捋胡须,微微点头道:“皇上,于谦大人此份奏本确实写得极为详实,对新任总兵官的委任、兵力部署和军费的计算都精准无误,可见其用心良苦。”
张辅也不住地点头,眼中满是赞赏:“皇上,于谦大人的这份计划堪称完美,若能实施,定能增强我大明的边防力量。”
朱锐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于谦:“于爱卿,你这份计划朕看了,写得很详细,朕很欣慰。总兵官一事朕无异议,但这军费之事,确是一大难题啊。”
于谦抱拳行礼,神色坚定:“皇上,臣深知军费之事困难重重,但为了大明的安危,为了百姓的安宁,臣愿与皇上一同克服困难。”
朱锐又转头问曹鼐:“曹爱卿,目前一年的国库收入有多少?”
曹鼐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回答道:“皇上,目前国库收入大概 2200 万两,这与所需的军费相差甚远啊。”
“另外,我朝现有官员 5 万多人,官员每年的俸禄大约 15 两,每年需要近 80 万两的俸禄;还有陛下及娘娘的内廷开支,每年大概也需要 50 万两;预留赈灾款项 70 万两。这三项是必须提前扣除的,因此,每年国库收入还有约 2000 万两。” 曹鼐补充说道。
朱锐的眉头紧锁,心中涌起一股忧虑:2000 万两,还差 1600 万两,这可如何是好?
这时,英国公张辅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臣有一想法。除了长城九镇和京城三大营外,其他地区的那 100 万人可以缩减 10 万,这样可以减少军费至少 120 万两。”
朱锐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之中,手指宛如灵动的精灵,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发出富有节奏的声响。
他的心神沉浸在内心的盘算里,默默思索着:倘若将这 90 万兵力平均分配给南京和十三省,每个地方大致能分到 7 万人左右,从理论层面来看,或许是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
但与此同时,一个疑问悄然浮现在他的脑海:这样的分配方式,会不会潜藏着其他难以察觉的隐患呢?他的思绪开始在各种可能性之间穿梭徘徊。
毕竟,每一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潜在威胁。
有的省份或许地处边陲,时刻面临着外敌频繁的侵扰,那这 7 万人是否足以抵御外敌的冲击?有的省份内部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这 7 万人在维持地方稳定、应对可能突发的内部骚乱时,是否真的能发挥足够的作用?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如同厚重的迷雾,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不得不更加审慎地权衡利弊。
于谦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皇上,缩减兵力需谨慎考虑,这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地区的稳定。但目前军费紧张,这也是一个可行之策。”
朱锐微微挺直了身躯,双目之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决心和力量都汇聚于胸腔之中。
随后,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地响起:
“朕同意英国公的意见。当下,我们必须明确目标,要用整整五年的时间,彻底除掉瓦剌这一心腹大患。
待瓦剌被成功消灭之后,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