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瓦剌使者离开后,朱锐的身影便在皇宫中忙碌地穿梭着,一刻也未曾停歇。
二月份的春闱会试刚结束没多久。
礼部尚书胡濙便将这次举人的名单以奏本的形式呈递上来。
足足有三百人!
那些密密麻麻的用小楷书写的人名看得朱锐头疼。
他直接翻到了最后一页。
上面赫然写着:臣胡濙奏请皇帝陛下于三月二十二日在奉天殿进行殿试。
夜晚,当宫殿中的灯火摇曳,朱锐独自坐在御书房中,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索着:“大明朝历经数代,虽有辉煌,但如今也面临诸多问题。要让大明真正强大起来,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可这变革之路必定充满荆棘与挑战。”
二月下旬的一天,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泛起一片金色的光芒。
朱锐心中的想法已然成熟,他决定将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
他叫来王振,郑重地吩咐道:“王先生,你速去传朕旨意,把首辅曹鼐、英国公张辅以及六部尚书全部请到乾清宫来,今日有要事相商。”
王振领命而去,他深知皇帝此次召集众人必定有重大决策。
接到皇帝旨意的大臣们心中皆是一惊。
他们意识到,即将有大事发生;
纷纷停下手中的事务,匆匆忙忙地往乾清宫赶来。
乾清宫内,朱锐端坐在龙椅之上,静静地等待着众人的到来。
不一会儿,大臣们陆续赶到,依次落座。
朱锐看着他们,微微一笑,说道:“今日让诸位爱卿匆忙赶来,辛苦了。先给诸位上些茶水和点心,我们稍作休息,再谈正事。”
太监们鱼贯而入,将茶水和点心摆放在大臣们面前。
大臣们一边品尝着茶水和点心,一边小声地议论着,猜测着此次会议的主题。
良久,朱锐轻咳一声,打破了这短暂的宁静。
他目光看向礼部尚书胡濙,开口说道:“胡卿,今年春闱的奏本朕已经看过了,你辛苦了!”
“回皇上,此乃臣分内之事。”胡濙起身拱手应道。
朱锐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
他又转过头看向首辅曹鼐:“曹卿,你觉得我大明王朝要变得更加强盛,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曹鼐听到皇帝的提问,略微思量了一番。
他轻轻放下手中那精致的茶杯,随后缓缓站起身来,双手庄重地作拱,恭恭敬敬地行礼道:
“回禀皇上,臣私以为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便是高度重视农桑之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遥想我大明朝自太祖高皇帝开国以来,历经太宗、仁宗以及宣宗等数朝,每一朝皆有战争之纷扰,其耗费资财极为巨大。”
“正因如此,百姓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备尝艰辛。还望陛下能够广施恩泽,惠泽百姓之生计,关注民生之疾苦,如此方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百姓的关切。
其他大臣们纷纷点头,附和着曹鼐的提议。
朱锐微微点头,默许了曹鼐的回答,说道:“曹卿言之有理!朕深知民生乃是国之根本。但朕还想听听其他爱卿的看法,诸位还有什么补充吗?”
这时,只见兵部尚书于谦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他双手拱起,郑重地说道:
“皇上,与民休息,此诚然也是臣内心之所愿。然而,如今那蒙古瓦剌依旧对我大明王朝虎视眈眈。这般隐患若不加以根除,我大明的百姓便永无安宁之日。故而,臣以为当下首要之务应当是大力扩充武备。我们应力求在三至五年之内彻底消灭瓦剌,如此方能一劳永逸,换得我大明江山的长久安稳和百姓的和乐安康。”
户部尚书王佐站出来反驳:
“于大人,扩充武备谈何容易,那可是需要大量的钱粮,如今国库空虚,又怎能支撑得起如此庞大的开支?”
于谦毫不退让,大声说道:
“如今虽国库空虚,但我们可开源节流,整顿财政。再者,若不解决瓦剌之患,日后他们再次来犯,所耗费的钱粮只会更多,损失也会更为惨重。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困难,而应着眼于长远的安宁。”
吏部尚书王直说道:
“就算要扩充武备,那新招募的士兵训练也需要时间,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于谦回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