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斯入吕不韦相府数日。
朝堂之上,明日将对郑国渠修建一事进行商议。吕不韦为了试探李斯这个荀子高徒的远见卓识,遂将李斯找来。
李斯听闻吕不韦召见,心中欣喜若狂。毕竟入府才短短数日,吕不韦就召见于他,想必是有事请教,李斯认定这正是自己展现才华的绝佳时机。
吕不韦见李斯跟在侍者身后缓缓走了进来,急忙将李斯引入一旁落座,随后两人便开始商议郑国渠修建的事宜。
吕不韦一心赞同郑国渠的修建,因为在他看来,郑国渠一旦建成,便能为他和他的附属带来巨大的利益。
然而,李斯的看法却和吕不韦截然不同,他认为郑国渠的修建,必定劳民伤财,会极大地削弱秦国当下的国力;两人为此展开了争论。
吕不韦坐在主位之上,神色自信,目光坚定地说道:“李斯啊,这郑国渠修建一事,乃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事,本相以为应当全力以赴地推进。”
李斯微微躬身,语气恭敬却带着无比坚定的反对之意:“相国大人,在下对此事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此工程规模浩大,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堪称无数。如今秦国的局势尚未完全稳定,贸然开启此举,恐怕会动摇国家的根本。”
吕不韦眉头微皱,声音低沉而有力地沉声道:“你这目光未免太过短浅了。若此渠能够修成,关中必将沃野千里,粮食丰收在望,届时秦国的国力必将大幅增强,何愁不能一统天下?”
李斯再次拱手,言辞恳切地说道:“相国,话虽如此,但在施工期间,百姓的负担必然沉重不堪。而且,韩国此番提议此计,未必单纯,或许其中暗藏阴谋,我们不得不加以防范。”
吕不韦轻哼一声,满不在乎地说道:“阴谋?这是秦国发展的绝佳良机,绝对不容错过。”
李斯急切地说道:“相国,还望您能三思而后行。如今大王尚未亲政,国内诸多事务亟待相国处理,此时开启如此巨大的工程,只怕会引发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
吕不韦不耐烦地挥挥手,语气坚决地说道:“本相心意已决,你无需再多言。你当尽心尽力协助本相完成此大业。”
李斯见吕不韦态度如此坚决,心中暗自叹息,深知难以改变其想法,但内心仍忧心忡忡。
离开吕不韦府邸后,李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深知此事若处理不当,秦国或将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
他在街头巷尾徘徊,目光忧虑地观察着秦国百姓的生活,心中的忧虑愈发沉重。
李斯在街头巷尾徘徊时,忽然偶遇了一位楚国旧友。
旧友见他愁眉不展,满脸忧愁,便关切地询问缘由。李斯将与吕不韦关于郑国渠修建之事的争论详细地告知了旧友。
旧友听后,沉思片刻,缓缓说道:“通古兄,既然相国心意已决,况且秦国朝堂政事又由吕相国把控处理,秦国必定也会赞同该渠的修建。”
“你不妨暂且顺应形势,且在工程中寻找转机,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如今你位卑言轻,纵使反对,也未必会有人听从你的建议啊。”
李斯听完旧友的建议后,无奈地叹道:“我虽有心为秦出力,但正如你所说,位卑言轻,恐怕于事无补。再者,此事牵连甚广,若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看来,我是该听从你的想法,大势如此,只能顺从啊。”
次日章台宫,朝堂之上,关于郑国渠修建一事的商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臣以为郑国渠修建乃造福万民之举,应当速速动工!”一位大臣站出来,慷慨激昂,振振有词地说道。
“不可!此工程劳民伤财,实非当下秦国所能承受!”另一位大臣坚决反对,言辞激烈。
“这……”有大臣犹豫不决,左顾右盼,见吕不韦面色凝重,未敢轻易表态。
“相国大人,您意下如何?”终于,有朝臣小心翼翼地试探性询问吕不韦。
吕不韦扫了一眼众人,目光威严,朗声道:“本相以为,郑国渠修成,利在千秋,当建!”
话音刚落,那些原本犹豫不决、左右摇摆的朝臣立刻纷纷附和:“相国高见,郑国渠当建!”
嬴政坐在王位上,静静地看着群臣争论,未发一言,但其眼神中却透露出深邃的思考。
下朝之后,吕不韦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郑国渠的修建事宜。
他召集了众多官员和能工巧匠,在详细规划着每一个环节,事无巨细,务必确保工程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