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赵国的营帐中,李牧正在踱步,神情凝重,目光在军事地图上反复游走。
营帐内烛火摇曳,昏黄的烛光映照着诸将领们或焦虑或沉思的面庞。
整个营帐内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仿佛空气都变得沉重起来。
“秦国大军兵分三路,来势汹汹。北路是王翦,中路是嬴恪,南路则是杨端和。诸位,我们当如何应对?”
李牧的声音低沉却有力,打破了营帐内的寂静。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沉稳和冷静,让在场的将领们都感受到了他的领导力和责任感。
一位身材魁梧的大将向前一步,抱拳说道:“将军,依我看,先攻打王翦和嬴恪两人中的一个。只要击败他们其中一路,定能挫秦国锐气!”
这位大将的眼神中充满了斗志,他渴望在战场上与秦军一决高下,为赵国立下战功。
李牧微微摇头,目光中透露出对王翦的忌惮:“王翦乃秦国名将,久经沙场,经验老到。他麾下的北路军皆是精锐,想要轻易取胜,谈何容易。我们不能贸然进攻,否则极有可能陷入苦战,损兵折将。”
李牧深知王翦的厉害,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经验在秦国乃至整个战国时期都堪称一流,与他正面交锋,赵国军队很难占到便宜。
接着,李牧又说起嬴恪:“至于嬴恪,我与他交过手数次。此人谋略不凡,用兵之道更是古怪多变。面对他,我们很难捉摸其战术意图,稍有不慎便会落入他的圈套,也不可轻易进攻。”
李牧回忆起与嬴恪的几次交锋,每一次都让他感到棘手,嬴恪的战术总是出人意料,让人防不胜防。
众将领听闻,皆陷入了沉思。营帐内一时间安静下来,唯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将领们都在思考李牧的话,他们深知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赵国的生死存亡。
良久,李牧猛地转身,手指指向地图上南路的位置,沉声道:“我们先攻打杨端和统领的南路大军。”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一位年轻将领面露疑惑,问道:“将军,为何选择南路?杨端和的巴蜀步兵也并非等闲之辈啊。”
这位年轻将领对李牧的决策感到不解,他不明白为什么要选择攻打实力不容小觑的巴蜀步兵。
李牧神色沉稳,缓缓解释道:“巴蜀步兵虽擅长山地作战,但他们长途跋涉至此,已然疲惫。而且,杨端和在秦国诸将中,名气相对较小,作战风格或许更易被我们掌握。”
“我们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攻击南路,一旦得手,既能切断秦军的一路补给,又能打乱秦国的整体部署,到时候再对其他两路各个击破!”
李牧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战略计划,他的分析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让在场的将领们都信服不已。
众将领纷纷点头,眼中燃起斗志。李牧见状,当即开始调兵遣将:“钱进,你率两万骑兵,明日凌晨出发,绕道至杨端和大军后方,截断他们的退路,切记不可打草惊蛇!”
李牧对这位年轻将领,钱进寄予了厚望,他相信钱进的能力和勇气,一定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遵命!”钱进领命而去,身姿矫健,步伐坚定。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决心,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辜负李牧的信任。
“孙涛,你带领三万精锐步兵,从正面佯攻,吸引杨端和的主力,待他全力防御正面时,便佯装败退,引他追击。”
李牧对孙涛下达了命令,他的战术安排周密而细致,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全。
“得令!”
孙涛抱拳领命,声音洪亮。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斗志,他渴望在战场上与秦军展开激烈的战斗,为赵国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剩下的大军,随我一同设伏于黑虎谷附近。杨端和若追击,必然会经过此地,我们就在此处给他致命一击!”李牧目光如炬,扫视着众将领,
“此次行动,关乎赵国存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让在场的将领们都感受到了他的强大气场。
“诺!”众将领齐声应和,声音响彻营帐,充满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他们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仿佛要冲破营帐,冲向战场。
于是,赵国军队迅速行动起来。夜幕笼罩下的赵军营地,灯火通明,士兵们忙碌地准备着武器、粮草,战马嘶鸣,整装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