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皇位,反而是输给了弟弟福临,也即输给了多尔衮这股势力。
从各种历史文献当中可以分析,豪格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第一,为皇太极长子,正值壮年;
第二,人才出众,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
第三,久经战阵,屡获军功。
总结起来,优势很大。
可惜,豪格输给多尔衮的原因是豪格性格太柔和、优柔寡断,从性格上就无法与强硬的多尔衮相抗衡。
皇太极逝世以后,最有机会继位的除了多尔衮就是豪格,而皇太极生前并没有留下传位遗诏,所以在他死后,仍然是储嗣未定的局面,从而引发豪格和多尔衮的夺位之战。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他也是大清很有实力的睿亲王,而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爵位是肃亲王,多尔衮和豪格叔侄间必有一战。
豪格面临的情况,这就有点像当年代善一样。
当时清朝并不严格遵循由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所以多尔衮是有机会夺取帝位的。
皇太极驾崩后,他所领导的两黄旗都拥护豪格继承大统,多尔衮战功赫赫,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深受两白旗的拥戴,可见多尔衮和豪格身后都有强大的势力,只是最后豪格却败给了多尔衮。
多尔衮虽然比豪格小两岁,但他从气势上已经压倒对方,而且多铎曾说过豪格难成大事是因性柔,这说明豪格痛失皇位是因性格太柔弱。
这一切,也正是导致原本胜算很大的豪格,却成了最大的输家。.
多尔衮虽然最后没有登上帝位,在多方妥协之下,仅仅是以摄政王扶持了皇太极幼子福临即位,但是也让豪格彻底输掉了前途。
优柔寡断的豪格,在争夺皇权的大战中缺乏豪气和勇气。他输了,只能说是怪他缺乏统筹全局的“大德”,不懂斗争的多变性,缺少控制局势的韬略。
不过,从豪格自身分析,当他自称“德小福薄”时,确实也有难以启齿的隐忧。
试想,曾经一个把爱妻一刀就杀死的人,怎么可能拥有道德的力量?
要是作为帝王,其又怎么可能君临天下,以德服人?
豪格曾经自称“德小”,其实是很有一些自知之明的。
再者,在皇太极有名位的15位后妃中,地位最尊显的是崇德元年封的五宫即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之后妃,都是蒙古族,然而豪格的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不在其列。
也就是说在皇太极的十一个儿子中,豪格的出身不是最显贵的,只是年龄居长,所以他自称“福薄”,也并非无的放矢。
“今天,我正是要利用豪格这个弱点,要彻底击败他!”朱信想到这,不禁咧嘴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