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是及其罕见的,所以除非瞬间出现在颗恒星里面,要不然看到的就是孤寂与绝望……或者有耐心,跟探险家里面的学者一样,在个观察点停个几年、几百年,看看哈勃球会怎么个样……
这一切都是科技发展,人类视角转移到宇宙层面后带来的结果,白莫邪刚穿越时,跟这个时代最大的脱节点就在这里,转换思维视角十分艰难,当时是跟奈琪姐妹讨论“地球上看星星”这个话题来着。
银河系内星球都可以称为“星景房”,类比古代地球的海景房概念,抬头有一片自然星空的星球,人造天体一般也都会挑选古老点的时空坐标点,搞开发建造,而不是宇宙膨胀中新生的时空。
至于判断看“房”如何判断地址的“古”“新”,由于之前银河系内纷争不断,各种势力一堆,所以需要一个通行的标准,也就是通过宇宙背景辐射,这道宇宙诞生最初的光作为“尺”,来丈量一个时空坐标点的年龄,是否是“82年的陈酿”。
这就是古代买房前看房一样,周围环境十分重要,花前月下满天星辰,美人在侧浊酒一杯,才是人类喜欢生存的环境……所以随着岁月流逝,人们渐渐对外宇宙也失去了当初的热情,所谓宇宙边际,也没看到什么“墙”、“虚空膜层”。
说是还没膨胀到的虚空,但随着人类的达到也就膨胀到了——人类就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的,就跟量子观察者一样,看到了就存在了,那片虚空跟宇宙本身其实没有多大区别,都是黑漆漆的,什么都没有的空宇,只不过宇宙背景辐射也没有罢了。
非要要说区别的话,就是越来越“粘稠”,在还没有膨胀开阔的时空中折跃航行,离开银河系所在宇宙“越远”,每次能折跃的距离就“越近”,这个“近”的感觉,由于已经没有时空概念了,所以并不是传统位移上的远近,而是单纯看数据。这种感官上的“远近”,是通过同样的移动动作,需要的折跃准备时间越来越长,次数越来越多而比较出来的。
越往后走就越“粘稠”,而且已经没有了任何四维方向概念,最大的科学收获,就是确认了“时间”的存在,或者说是纵向的熵方向,是跟引力波存在相关,说明了某种比人存宇宙更大概念上的时空的本质。
而这群探索者,对于宇宙边界物理性质的发现,使得他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人类离开摇篮银河纪元数万年,换算太阳系纪年数十万年了,但是诺贝尔物理学奖,每一届依然十分传统的在地球上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