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中、打不出来,那就是白搭——地球各方在设计战斗机时保留机炮,就考虑到了电子失效,以及在那个年代,发生超大规模空战的情况。
不是三、五架战机之间,全靠雷电来看敌机,打打导弹、诱饵弹的“文绉绉”技术型空战,而是成千上万战斗机撸起袖子对冲干群架。
但凡有一架带机炮的敌机,突破了导弹阵,冲进了无机炮的三、四代机群中,那就是一个拿着马克沁机枪的人类面对一群鸡,把鸡群撵得鸡飞狗跳,一面倒的屠杀。
所以当狗斗变成了空中战斗的常态,相对应的在战斗机设计上,就需要双人,需要机炮。
高强度的机动,失速、急转弯都是小事,滚筒、眼镜蛇、落叶飘都属于最最最基本的战术动作,驾驶员全部身心都要放在驾驶控制上,一块仪表、电子数据看错,那就可能直接撞大地了。是对人类精神、体能的极限考验,根本没有功夫去观察环境,寻找敌人在哪里,攻击的任务也需要有个人来帮忙了。
机炮方面,双方打的都是白磷弹,那种能粘滞在金属上剧烈燃烧,一代螺旋桨飞机中一颗就注定要变火球,在地球上被联合国列为违禁武器的弹种,人体沾上白磷,会把骨头都给烧干净。
但拜媞塔世界连核弹都互丢了,全球地面战场处处还飘着核化生毒雾,所以空战中打打白磷弹、铝热弹之类高温燃烧弹而已,根本就是小儿科。
奈琪露娜给的比第一人称更第一人称的空战视角,让白莫邪对这个时代的空战有了更加充分的感官认知。
第三代的重型战斗机,别看速度都是每小时两、三千公里,一秒钟窜出去三、四百米,一分钟就在两、三千米之外了,但由于超高的机动性能,矢量发动机,三维立体而非地面、海面的平面战场,让战斗机缠斗起来的话,就在半径一公里内打。
两机在这一公里的球形空间内,滚扭翻,找不到机会,或者处于劣势了,马上就抽身提速拉出去,跑出去个几百公里重整好态势后,不管是刚才的对手,还是新出现的敌机,再咬上去一番恶斗……如此一架战斗机的历史移动轨迹,就是串在一条线上的一堆毛线球。
地球上现代的长机僚机,三机、四机编队战术,精致优雅,小规模局部冲突十分有效,但在百机起步的拜媞塔空战战场上,就根本无法成立了。
战机小队编队,很多时候整个战斗空域都只有你们一个编队,三架战斗机,战场清晰,僚机就充当了观察手的作用。但战斗机数量一上来,又是狗斗,场面就混乱了,一两个战术翻滚,天知道自己到十万八千里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根本找不到自己僚机,身边突然冒出来的,是敌人是友都要分辨半天……
虽然旁约跟凯联的战斗机都是自己独立开发,所以外观上气动外形差别很大,但狗斗起来后,根本来不及去分辨什么截面、机影外形。
电子敌我识别,雷达、跟踪导弹方面用处很大,但在狗斗中,肉眼就至关重要,双方战斗机全机都涂满了特殊的荧光漆。
战斗机驾驶舱玻璃盖,除了电子瞄准外,玻璃盖上直接有望远镜,机械的瞄准倍镜,如同小窗口一样,玻璃上架玻璃,可以多层叠加,增加瞄准、防光、遮阳等功能,而且还是可更换式的,能换不同的准心、大小、镜片放大范围、倍率。飞机驾驶员头盔上也有多层玻璃,太阳镜、夜视镜、放大镜、瞄准镜,想用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把拉下来。
而这些镜片上,统统都有特殊光学的偏光设计,让能己方友机涂装特出显着,就跟一群白天鹅里冒出一只彩虹荧光绿天鹅一样扎眼——其实就是陆军步兵头盔,坦克炮塔的涂装。
至于为什么要涂满全机,前后上下正反,无一死角,除了三维空战,很多时候战斗机会肚子对着你,就必须把底部也涂上识别,不然根本没法狗斗了。那么为什么反面也要涂了?
所谓反面也涂,就是战斗机的所有材料,例如机翼机身钢板的反面,也全涂上识别,甚至一整块结构的尾翼,也有专门开贯通苹果大小的孔眼,将内圈涂满识别。
白莫邪也是看了实战录像才知道,他们的战斗机装甲反面也涂了涂装的,感觉如果不是涂料会影响机械性能,他们会把战斗机里面的机械系统也全都涂上识别——
原因无他,铝热剂弹、白磷弹,各种高温燃烧弹都会附着燃烧,工程师们是考虑机身表明涂装全部被烧毁的情况,烧个洞、被洞穿,里面翻出来,那还是有物理光学识别的……
奈琪露娜挑的战斗机,命中敌人后,没一会儿自己也中弹了,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