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不能觉得圆满完美。
早上在大姑家吃喝完毕,又集结了队伍,并带着烧烤炉和各种肉,直奔竹子湾而去。
这回虽然起的晚,但出发的很早,一路上又没有什么耽搁。
通向竹子湾的路,也比石门沟修的更宽更深,开着车几乎不用停,就能一头扎到山底下。
这个地方,我是第一次来,但大姐夫他们都比较熟。
他们依旧在前面领路,直到停车下来,我也看清了四处大概的模样。
与石门沟相似的是,竹子湾的山梁上,也住着几户人家,房屋的总体数量,也比石门沟多了不少。
不同的是,这里的房子建在半山上,并不像石门沟紧贴着沟底。
从谷底停车步行,我们花了半个钟头,才爬上了山梁走进这个小村子。
房屋现已空了大半,十之八九的人家,都搬去了新农村,将这里遗留成了一个,近似荒芜的原始村寨。
整个村寨,坐落在山梁阳坡上,清晨太阳一出山头,便能直直照射过来,使整个村子都氤氲起来。
十几个小院子,带着几十间,青砖土墙建造的老屋,还保留着六七十年代时,农村最初的模样。
寨子并不大,房屋很零散,依着山梁的走势,在这个阳光充沛的大山湾里错落着。
村里的小路,皆是碎石铺成,一条最长最宽的主道,由东向西,贯穿了整个寨子。
中间又分出去了两三条,弯弯曲曲的支路,直通到了各家的门口。
依着我念旧的臭毛病,这种原始而又极富年代感的地方,不管是房屋还是街道,哪怕是几棵老树,都足矣让我痴迷。
尤其是这种,被大山包围的宁静与祥和,已彻底将我灌醉,再也舍不得离开。
相比建在公路附近的村庄,整日受到车马的喧腾,这个寂寞孤独的小寨子,简直就是建在山顶上的世外桃源。
四周山林环绕,青翠的竹林包围,门前是田地,房后有流水,抬头便是天,睁眼全是山。
远远眺望而去,峻山奇峰连绵不绝,翠竹苍松绿映,百花争奇斗艳,一片山河锦绣,尽收眼底。
更让人羡慕的是,除了开坑过的农田,漫山遍野都是沃土,滋养着万物,使整座山植被茂盛,鸟兽杂居。
尽管如此自然美好,却唯有无处来钱之弊。
村里人也只得从了大家,举族搬下山去,扔弃了这里的一切,重新再建造一个新家。
有人走,自然就有人留下。
还住在这里的几人,现在倒也不再种地,而是养起了蜜蜂,种起了果树。
他们守着这里的清净,也守着这里的孤独,并不眷恋红尘,只想在这故土上了此残生。
其实,这个小村寨子的名字虽叫竹子湾,可还不是我们所期盼的那个竹子湾。
真正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山梁的背后,那里才是我们一行人,这次出游的最终目的地。
在小村子里歇息了一会儿,也与养蜂的大叔聊了几句。
大叔很朴实,自己卷着自己种的烟叶,也给我们几个分享了几支。
我们问他住在这里,会不会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他却说一点儿没有。
还说大路已经修到了山脚下,虽然上山的小路开不了车,但骑个摩托上下,还是很方便的。
再者,他自己常年养蜂,也极少下山办事儿。
更何况,村里现在虽然没人住,却也曾养活了几代人,水电设施等等,依然还在,并无什么艰苦之处。
他还说自己并不是非要养蜂,而是离不开这里,至于儿女们,则都在山下的新农村里。
所以说,他自己一个人也很十分快活,算是吃穿不愁,心情悠然,自得其乐了。
别了乐观的大叔,我们顺着山梁继续往深处盘旋,又走了约多半个小时左右,才看到了一处十分开阔的山湾。
说是山湾,或许并不准确,因为山势较高的缘故,这里倒更像是一片连绵起伏的高山草场。
走进这里后,我才发现周围的大山,忽而变得不再锋利,反而圆润平缓起来。
就连山脊的走势,也变得缓慢起来,像是平原上突出的丘陵似的。
不像平原的是,这里四处山峰环绕,整片草场都在山顶之上。
唯有最大的那一片,像碟子的底部,浅浅地凹陷了下去,连着村寨的路,一直延伸到了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