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看着今天,心情,似乎不错啊...”
“嘿嘿,还行,就是认识了一个人...”
“啥人?”
“县上王部长的小舅子...”
“哦...”
“昨天才认识,算混了个脸熟...”
“没事儿,以后机会多着呢...”
“嘿嘿,那也是...”
......
装修材料的事儿,基本已经结束。
两位姐夫和表哥吃过晚饭后,也都先回了家,明天各自休息一天。
后天,也就是四月二十七号周四,房子正式开始装修,那时候大家再来。
至于老波的话,我的意思是二十八号出发,由我和二姐夫送到县城,然后上高速直达。
我自己的话,估计得到五月初几,才有时间返城。
所以,等大家该休息的休息,该回家的回家之后。
我这才找到了堂哥,准备商量两件事情。
一是修庙还愿,二是组建村里社火唱戏班的事儿。
这两件事儿,其实仔细说起来,本就是分不开的。
以前,我们还很小的时候。
不管是农历七月十五,还是正月十五,村里都要搭班子唱戏。
也不管是浓重的社火表演,还是连台唱戏,又或者两者并兼,总要热热闹闹的过一个圆满的节日。
以此来祭奠神灵,告慰苍天,保佑村里人丁兴旺,子孙后代繁衍不息。
所以,无论是修庙塑神,还是以社火唱戏的方式,来祭祀村里的守护神灵,本质上都是敬畏与奉献。
即对守护神灵的回馈,也是人们对未来的祝福。
纵然,抛开了神话迷信,或是信仰风俗,这两件事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的记忆与惦念。
我们村,甚至整个县、市、省,从来唱的都是秦腔,戏本子也都是最经典的那些。
比如《断桥》《下河东》《铡美案》《拾黄金》《三滴血》《三娘教子》《游龟山》《火焰驹》《周仁回府》《五典坡》等。
至于社火,花样就更多了,但大体分为两种,一为纸灯社火,二为马上社火。
纸灯社火,顾名思义,所有的灯都是纸糊的,整个社火表演也以纸灯为主。
这些灯,除了各种蔬菜水果,以及百花争艳的彩灯外。
还有灯船,灯娇,灯马,灯驴等等,编的画的像动物的灯。
总之,行也是灯,舞也是灯。
马上社火的话,则是除了纸灯表演外,还要加上身着戏袍,头戴冠宇的戏中人物。
也不管年代远近,皆皆手绰长刀利枪,胯坐乌骓赤兔,骑着各家的骏马,在纸灯围成的场子里,唱戏般打斗演阵一番。
然后策马扬鞭,一起奔至邻村,并与邻村的马上英雄,汇在一起演绎切磋一番。
与此同时,花样耍起,展示各村的不同与特点,博来乡里亲众的喝彩。
如此往返两回,村庄之间,虽有比较切磋,亦有祝福同庆。
除此之外,舞龙舞狮皆不可少,彩灯盘旋,双龙戏珠。
狮子咬尾,攀登高桌,倒上悬架,飞腾扑耍,精彩绝伦。
只是可惜,自从村里通电,再到普及了电视之后。
这些庆祝丰年,期盼未来,祭祀神灵的活动,就再也没有举办过。
再加上时代的大进步,让所有的年轻人,几乎外出磬尽。
整个村里,不管是被剩下的老少,还是被搁置在庙山耳房里的,戏服珠冠,狮子龙首等等。
如今皆已被岁月腐蚀,终究成了一堆阿什旧物。
就如愈发破旧的庙宇,越来越褪色的神塑,还有那些断壁残垣和雕龙画壁。
现在被时光洗得发白,只剩下了模模糊糊的痕迹,象征着曾经的光彩与热闹。
这些年,我们这一层人,当年的小屁孩子,如今虽然大都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但每次回家过年的时候,却感觉现在村里,比以往少了热闹与淳朴,更比小时候冷清了很多。
村里的老人小孩儿,或者是熟悉的的人们,平时都各顾着各家,彼此生分了不说,情意也淡了不少。
而火气正旺的小年轻人,除了聚在一起吃酒喝肉,打牌搓麻将之外,似乎别无所娱。
等过了几天草草率率的新年后,大家又各自奔散,再见时却是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