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和不屑。
郑王爷轻轻摇晃着手中的玉珠,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顾大人,你说的这些,本王都明白。但你有没有想过,燕国和秦国的国情与我大梁不同,他们的改制经验,未必适用于我大梁。更何况,”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冰冷,“我大梁的军队,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是因为各方势力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你若是强行改制,打破了这种平衡,后果不堪设想。”
顾长渊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郑王爷,他知道,郑王爷这番话,才是真正的重点。他所谓的担心改制失败,不过是托词,他真正担心的,是改制会触动贵族在军队中的利益,动摇他们的根基。
会议厅内,气氛压抑到了极点。顾长渊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如同巨石一般压在他的胸口,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但他依旧没有退缩,他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再次开口……忽然,坐在后排的一位年轻校尉,身体微微前倾……
张校尉名叫张启,是少数几个理解并支持顾长渊改制计划的基层军官。看着顾长渊孤立无援,被杨将军和郑王爷步步紧逼,他再也坐不住了。他动了动身子,想要站起来发言,却被身旁一位身材魁梧,满脸横肉的李将军一把按住。
“张校尉,”李将军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警告,“有些事,不该说的,最好别说。你资历尚浅,有些浑水,不趟也罢。”他一边说着,一边用锐利的眼神扫了张启一眼,那眼神中充满了威胁的意味。张启咬了咬牙,心中愤懑,却也只能暂时忍耐,默默地坐了回去。
郑王爷看着被压制住的张启,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转头看向顾长渊,语气中带着一丝讥讽:“顾大人,看来你的改制方案,并不怎么受欢迎啊。就连一个小小的校尉,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你又何必执迷不悟呢?”
杨将军也附和道:“顾大人,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这朝堂上的事情,你或许很在行。但这军队上的事情,你还是少插手为妙。你以为读了几本兵书,就能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了吗?真是可笑!”
会议厅内,顿时响起一阵低沉的嘲笑声。那些将领们看着顾长渊的眼神,充满了不屑和轻蔑。他们认为顾长渊只是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没有资格对军队指手画脚。
顾长渊面对众人的嘲讽,脸色依旧平静。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诸位将军,我并非纸上谈兵。我的改制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为了大梁的未来着想。我知道,改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也会遇到很多阻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最终实现军队的现代化!”
“现代化?”杨将军嗤之以鼻,“顾大人,你说的这些新名词,我等听得云里雾里。我大梁的军队,自开国以来,一直都是以步兵为主,辅以骑兵和弓箭手。这套体系,经过了数百年的检验,早已成熟完善。你为何要舍弃这套行之有效的体系,而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呢?”
另一位将领也站出来说道:“顾大人,你所谓的改制,无非就是想削弱我们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你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顾长渊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我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梁的江山社稷!我绝不会因为你们的反对而放弃!”
郑王爷冷笑一声,站起身来,缓缓说道:“顾大人,你的忠心,本王自然明白。只是,你的方法,却未必正确。今日的会议就到此为止吧。改制之事,容后再议。”他说完,便转身离开了会议厅。其他将领也纷纷起身,跟着郑王爷走了出去。
会议厅内,只剩下顾长渊和徐凛风。徐凛风走到顾长渊身边,低声道:“大人,今日之事,恐怕没那么简单。”
顾长渊点了点头,目光深邃:“我知道。看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一份地图,手指轻轻敲击着地图上的某个位置,“徐凛风,你亲自去一趟西北大营……”
空荡荡的会议厅里,顾长渊的目光落在摊开的地图上,手指沿着蜿蜒的山脉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西北边陲一处标记着“黑风口”的地方。郑王爷和杨将军的反对在他的意料之中,但他们如此迅速且一致的行动,却让他嗅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他们背后的势力,似乎比他想象的更加庞大,也更加急切地想要阻止他。
“大人,西北大营情况复杂,将领桀骜,您让属下前往,所为何事?”徐凛风拱手问道,眉宇间带着一丝担忧。他知道顾长渊绝非轻举妄动之人,此次派他前往西北,必然有其深意。
顾长渊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