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的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拍打在顾长渊的脸上,带来一阵刺骨的寒意。他紧了紧身上的厚披风,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那座朴素的学馆。科举之路的坎坷让他明白,单凭一腔热血和现代知识远远不够,他需要更系统,更深入的学习这个时代的知识体系。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学馆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几个学子正埋首于书卷之中,唯有炭盆里偶尔爆裂的火星发出轻微的声响。一位身着青衫,蓄着长须的老者正站在讲台后,手执书卷,摇头晃脑地吟诵着诗句。他便是这间学馆的夫子——张夫子。
“学生顾长渊,见过夫子。”顾长渊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
张夫子放下书卷,上下打量了顾长渊一番,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久闻顾公子大名,今日得见,果然一表人才。”他的语气温和,笑容可掬,让人如沐春风。
“夫子谬赞。”顾长渊谦逊地回应。
张夫子热情地招呼顾长渊坐下,并开始讲解经义。他讲得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似乎对经义有着极深的理解。顾长渊听得津津有味,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重点。
然而,随着讲解的深入,顾长渊渐渐感到有些不对劲。张夫子所讲的某些内容,似乎与他之前了解的有所出入。例如,在解释《春秋》时,张夫子刻意强调了“尊王攘夷”的重要性,并将其无限拔高,甚至将其作为评判所有历史事件的唯一标准。这与顾长渊所理解的“春秋笔法”,以及历史的复杂性相去甚远。
但他并没有立刻提出质疑。一来,他初来乍到,对这个时代的学术体系还不够了解,或许是自己理解有误;二来,张夫子在当地颇有声望,他也不想贸然得罪。
接下来的几天,顾长渊继续在学馆学习。张夫子依旧热情地为他讲解各种知识,但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却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毒蛇,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他的思想。顾长渊渐渐地被这些错误的知识所迷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理解。
一日,张夫子讲解《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他将“格物”解释为“穷究事物之理”,并强调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与顾长渊理解的“格物”——“正心诚意”的内在修养大相径庭。
顾长渊终于忍不住问道:“夫子,学生愚钝,敢问‘格物’难道不是指正心诚意的功夫吗?”
张夫子捋了捋胡须,笑着说道:“顾公子此言差矣。『格物致知』的关键在于‘致知’,而‘致知’的途径便是‘格物’,也就是研究事物之理。只有明白了事物的道理,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顾长渊虽然心中仍有疑惑,但见张夫子说得如此肯定,便不再多言,继续认真地记录着。
下课后,顾长渊与徐凛风一同离开了学馆。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让他感到一阵清醒。
“凛风,”顾长渊突然开口道,“我总觉得张夫子所讲的有些……”
他话还没说完,徐凛风便接过话茬:“有些不对劲。”凛冽的寒风如同刀子般刮过脸颊,顾长渊搓了搓手,呼出一口白气。徐凛风紧随其后,眉头紧锁,一路上都沉默不语。
“有些不对劲,”徐凛风最终打破了沉默,“张夫子讲的那些……总觉得有些偏颇。”
顾长渊停下脚步,看向徐凛风,“凛风,你具体指的是什么?”
徐凛风略微迟疑,组织了一下语言,“就比如他解释‘格物致知’,过分强调外物研究而忽略了内在修养,这与我所理解的儒家经典有所出入。还有他对于‘尊王攘夷’的解读,也过于绝对,仿佛一切都要以此为准绳,这……”
顾长渊沉吟片刻,“夫子在当地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或许是我们理解不够深刻吧。”他内心深处也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但张夫子的声望和学识让他不敢轻易质疑。
“可是……”徐凛风还想说什么,却被顾长渊抬手打断。
“凛风,我们初来乍到,对这里的学术风气还不够了解,还是谨慎些好。先继续学习,再慢慢观察吧。”
接下来的日子,顾长渊更加勤奋地学习,他将张夫子的每一句话都牢记于心,并努力按照他的教导去理解和应用。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遇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
他发现,张夫子所讲的知识,虽然听起来头头是道,但很多地方却无法融会贯通,甚至相互矛盾。例如,张夫子强调“尊王攘夷”,却又推崇法家思想中的集权统治,这两种思想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