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镇,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涌入镇上,独立营也在营部挂起了知识青年登记处的招牌,开始收容慕名而来的年轻人。
这一日,沈振华像往日一样在镇上晃悠,累了就在羊杂摊前解馋。
由于是老顾客,老板一眼就认出了他,笑眯眯地过来招呼道:
“还是羊杂汤吗?”
洗振华只是补充了一句:
“多加辣子!”
老板习惯性地唱诺了道:
“好咧,羊杂汤一碗,多加辣子,你先候着,一会就得。”
老板的手上工夫一如既往的利索,没过多久就给沈振华送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
上面漂满了红色的油花,再加上点点青葱点缀,香气扑鼻,看了就让人馋虫上脑。
老板随后又送来了几个烧饼,这些都是免费赠送的,只要不浪费,吃多少老板都会乐呵呵的给添上,似乎并不怕能吃的客。
沈振华像往常一样,先喝下一大口热汤暖胃,接着就是夹起一大筷子羊杂塞进嘴里,瞬间唇齿生香。
“老板,你这硬货明显多了不少,放这么多肉还能赚钱吗?”
“客官你说笑了,要是不赚钱老汉我吃什么?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镇上的老总不再向老汉收各种杂税了,就是之前收的也被八路军退了回来。
现在像老汉这样的小摊贩,八路军不收任何税。”
“成本降低了,自然就要给客官多加几块羊杂,老汉的营生就靠老客户帮衬着。”
沈振华发现老板还是挺会做生意,成本降低后他不是降价,而是加量;
这样既留住了老客户,又多赚了钱,这里面蕴藏的生意经不是一两句能说得清的。
沈振华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让青龙镇明显繁荣了起来,各种店铺至少多了一大半,南来北往的客商也增多。
由于青龙镇没有鬼子祸害,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周边乡镇的人涌入青龙镇躲避战祸,镇上的常住人口已经增加到八千余人。
人多了就热闹,连带马老汉的羊杂摊生意也好了许多。
沈振华正吃得过瘾,一位背着行囊、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年轻人虽然满身疲惫,但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个外乡过来的文化人,沈振华估计是来投靠独立营的,就冲他热情的打了个招呼:
“小伙子,过来坐坐,我请你喝羊杂汤。”
年轻人见沈振华一副书生打扮,还以为跟他是同路人,就微笑着走了过来,对马老汉说道:
“老板,来碗羊杂汤。”
“兄台,你也是来投奔独立营的?”
年轻人自来熟的打起了招呼,出门在外,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
沈振华关心地问道:
“赶了不少路吧,先坐下喝口热汤,吃几个烧饼。
小兄弟打哪过来?”
马老板已经利索地端来了一碗羊杂汤和几个烧饼,也许是真的饿了,年轻人伏下身子一口就喝下小半碗热汤,三两口吞下一个香喷喷的烧饼后,精气神就恢复了过来。
“兄台,非常抱歉,光顾着塞饱肚皮去了;
小弟从滇西而来,坐火车一路北上到牡丹城,然后坐汽车辗转来到青龙镇,为的就是投靠独立营沈振华教导员打鬼子。”
年轻人说完后就望了一眼沈振华,总感觉有些眼熟,似乎在哪里见过。
沈振华苦笑一声道:
“这个柳如烟也不知道把照片模糊化处理,你没看错,我就是你要找的人。”
年轻人惊呼一声道:
“你就是沈教导员!跟报纸上的虽然差别很大,但还是能看得出来模样。”
“小兄弟别激动,所谓的名人就是人名,先塞饱肚子;
小兄弟怎么称呼?”
杨文随即自报了家门,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运气会如此好,一进入青龙镇就见到了偶像沈振华。
现在他哪有心思去吃饭,嘴上就叽里呱啦的说起了投奔独立营的事,香喷喷的烧饼都塞住他的嘴。
耳尖的马老板也走了过来,手中端着一碗羊肉汤,一点羊杂都没有,上面飘满了辣椒油。
“原来你就是八路军的沈同志,这碗羊肉汤是老汉请你的;
如果没有八路军,老汉的营生早就关门了,我一家能吃上饱饭,全靠沈同志。”
沈振华连忙谢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