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常规训练,还组建了精英特种部队,专门进行诸如夜袭、侦察、暗杀等特殊任务的训练,以应对战场上的突发状况和特殊任务需求。
兵器制造方面,除了官府的兵工坊全力运作,凌逸尘还鼓励民间工匠参与。他设立高额悬赏,激励工匠们研发新型武器。一时间,各地的能工巧匠纷纷响应。新型的投石车被制造出来,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能够对敌方的城池和防御工事造成巨大破坏;还有一种改良后的连环弩,一次可以发射多支弩箭,大大提高了射击频率和杀伤力。为了保障兵器的质量和供应,凌逸尘建立了严格的兵器检验制度,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检查,不合格的产品坚决返工或销毁,确保送到士兵手中的每一件兵器都锋利无比、坚固耐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在军事防御工程建设上,北宋沿边境线修筑了一系列坚固的堡垒和烽火台。堡垒采用厚实的砖石结构,内部设有粮仓、水井、兵营等设施,既能抵御敌军的长期围攻,又能为士兵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烽火台则遍布边境山区和平原,一旦发现敌军来袭,能够迅速点燃烽火,将警讯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到内地,让北宋军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集结和部署。凌逸尘还亲自视察这些防御工事的建设进度,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任何一点瑕疵都不放过,确保这些工事能够成为守护北宋边境的坚固屏障。
在后勤保障体系构建方面,凌逸尘除了重视粮草储备,还对军队的医疗保障进行了大力改革。他召集各地名医,编写了专门针对战场伤病的医书,详细介绍了各种战伤的治疗方法和用药配方。同时,在军队中设立了专门的军医队伍,军医们经过严格的培训后,跟随部队出征,在战场上及时救治受伤的士兵。此外,还建立了战地医院,为重伤员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治疗环境,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在情报战线的拓展上,除了派遣间谍深入敌境,凌逸尘还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多个情报站。这些情报站伪装成普通的商户或民居,暗中收集过往商旅、边民带来的关于辽国和西夏的各种消息,并及时整理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情报送往朝廷。同时,利用信鸽、暗语等方式,确保情报传递的高效性和保密性。北宋的情报人员还成功策反了一些辽国和西夏的低级官员和士兵,从他们口中获取了不少内部机密情报,为北宋的军事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外交斡旋上,凌逸尘选派了一批能言善辩、精通外交礼仪的大臣出使周边国家。对于吐蕃,北宋使者带去了精美的丝绸、茶叶等礼物,与吐蕃首领商讨共同对抗西夏的可能性,并承诺在贸易上给予吐蕃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开放边境市场、降低关税等。与大理的交流中,则侧重于文化和技术的合作,北宋的工匠将先进的陶瓷烧制技术、造纸术传授给大理,换取大理的良马和珍贵药材,同时也在暗中达成军事互助的默契,一旦北宋与辽夏开战,大理将在侧翼给予一定的支持或牵制。而在与辽国和西夏的谈判桌上,北宋使者巧妙地运用外交辞令,一方面提出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暗示北宋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如果对方执意挑起战火,必将面临北宋的强烈反击,试图在战争爆发前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到更多的有利条件。
在国内舆论引导和民心凝聚上,凌逸尘指示各级官府张贴布告,向百姓宣传边境局势的严峻性以及北宋为和平所做出的努力。他还组织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激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文章,在民间广泛流传,让百姓们深刻认识到保卫国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同时,朝廷设立了各种奖励机制,对于那些为战争做出贡献的百姓,无论是捐献物资、参军入伍还是提供情报线索,都给予丰厚的赏赐和荣誉表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了全民皆兵、共御外敌的良好氛围。
为了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军事素养,凌逸尘下令在各州县开设武学讲堂,邀请退伍老兵和军事教官为普通百姓传授基本的军事知识与战斗技巧。从兵器的使用方法,如刀枪剑戟的正确握持与发力,到简单的阵法排列,像鱼鳞阵、鹤翼阵在实战中的运用,都进行详细讲解与演练。这些武学讲堂不仅面向成年男子,也鼓励女子参与其中,学习一些防身之术与后勤支援技能,以备不时之需。许多年轻人纷纷踊跃报名,课堂上大家认真聆听,课后积极练习,一时间民间习武之风盛行。
在文化教育领域,北宋的学府也积极响应号召,将爱国思想与军事战略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太学里的先生们在讲授经史子集时,会着重强调历史上那些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