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凌逸尘早早地来到朝堂外,深吸一口气,平复着内心的紧张。他的目光望向远方,心中默默想着姐姐的鼓励和系统的教导,暗暗给自己打气。
朝堂内,大臣们陆续入座,气氛凝重而压抑。诸葛亮端坐在主位上,神色平静,目光却透着几分期待。老将赵云坐在一旁,眼神坚定,他的存在就像是一面旗帜,给予凌逸尘不少信心。而魏延则一脸严肃,双手抱胸,时不时打量着凌逸尘,似乎在评估着这个年轻人的实力。
益州本土势力代表黄权率先站出,神色忧虑,眉头紧锁:“丞相,北伐之事,还需从长计议。如今蜀汉国力尚弱,贸然北伐,恐遭重创。”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朝堂内回荡,引起了一阵轻微的议论声。
凌逸尘向前一步,拱手说道:“黄大人,我理解你的担忧,但如今曹魏内部动荡,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说着,他看向系统提供的信息,开始列举曹魏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民生惨状。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这时,系统提示:“宿主,提及马超将军的威名,以及他对北伐的支持,可鼓舞我方士气。”
凌逸尘心领神会,接着道:“况且,我蜀汉有马超将军这样的猛将,愿为北伐冲锋陷阵。马将军久经沙场,威名远扬,有他相助,何愁北伐不成?”
马超站起身,大声道:“末将愿率西凉铁骑,为北伐先锋,不踏平曹魏,誓不罢休!”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充满了豪情壮志,让在场的不少大臣为之动容。
黄权皱了皱眉头,反驳道:“即便如此,粮草运输仍是大问题,一旦粮草不济,前线将士必将陷入困境。”
凌逸尘正要回应,脑海中响起姐姐的声音:“弟弟,从运输路线优化和粮草保存方法方面回应。”
凌逸尘镇定自若地说:“关于粮草,我已与丞相商议出改良之法。优化运输路线,设置中转站,可确保粮草及时供应。同时,我带来了现代的粮草保存方法,可大大减少损耗。”他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和图表,那是他和姐姐在现代世界日夜研究的成果。
朝堂上众人议论纷纷,有赞同的,也有仍存疑虑的。老将赵云站出来:“老夫支持北伐,自先帝创业以来,历经艰难,为的就是兴复汉室。如今时机难得,怎能退缩?”他的话语简洁有力,表达了对北伐的坚定支持。
诸葛亮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辩论,心中暗自思量,凌逸尘所言虽有道理,但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也不可忽视,必须找到一个万全之策,既能说服众人,又能确保北伐顺利进行。
此时,系统突然提示凌逸尘:“宿主,可提出先进行小规模试探性进攻,以战养战,既能检验北伐策略,又能减少大规模出征的风险。”
凌逸尘眼睛一亮,立刻说道:“诸位,我有一计。我们可先进行小规模试探性进攻,一方面检验我们的战略和粮草运输方案,另一方面,以战养战,夺取曹魏物资,减少我方损耗。若进展顺利,再大规模北伐,若遇阻碍,也可及时调整策略。”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众人都在思索其中利弊。诸葛亮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凌先生此计,倒是可行。既稳妥,又能把握时机。”
黄权等人听了,也觉得有几分道理,反对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
然而,就在凌逸尘以为辩论即将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时,又一位老臣站了出来。这位老臣名叫李福,他一直以来都对诸葛亮的决策持有保留意见,此次也不例外。
李福微微躬身,双手抱拳,神色恭敬却又带着一丝固执:“丞相,凌先生所言虽有可取之处,但小规模试探性进攻也并非毫无风险。一旦被曹魏察觉,他们必定会加强防备,我们后续的北伐计划恐将更加艰难。”
凌逸尘心中一紧,他没有想到会在这个时候出现新的变数。他迅速在脑海中搜索着应对之策,同时向系统求助:“系统,快帮我想想怎么回应李福大人。”
系统很快给出提示:“宿主,可从曹魏目前的军事部署和战略重心入手,说明他们短期内难以对小规模进攻做出有效反应。”
凌逸尘深吸一口气,镇定地说道:“李福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曹魏如今的军事部署分散,其战略重心更多地放在内部权力斗争和对东吴的防范上。我们的小规模试探性进攻,可选择在其防御薄弱之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且,我们并非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