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现在总共十万人口,但真正的自由人也就八万多。这些人口,也就比同时期的弹丸小国多些,和二流国家比起来就差的很多了,比如郑国、鲁国和宋国,可能人口不及人家的四分之一。
此时的强国,无非就是强在经济、制度、军事和人口,而新国目前最缺的就是人口。
虽然人口少,但毕竟建国完成了,后面的就是大封群臣了。
因人口少,木耒没有打算设置卿这个爵位。
卿食千户以上,现在新国都没有两万户,若是封个卿,直接就占了新国户口的三分之一,那还了得。
最高爵位只设置到上大夫,设有且仅有一位,就是蹇叔。
通过这两年的接触发现,蹇叔确实非常有才能,他想法独特,给木耒及时的提了很多建议,是个搞民政的好手。木耒外出时,将封地交给他非常放心,他一切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
至于其他的,如颊戎、白驷、章腊、翟让、络缮、寒汲等人都是中大夫。
包括老师翟坊和老丈人在内,那三座城池的家主,该是什么爵位就是什么爵位。
一些非从军从政的人,如负责搞教育的曾经的计吏筹,负责造纸和纸甲的帛缕,以及负责封地物资采买和出售的绾丝等人,都封为下大夫。
一些特殊部门的管理者为女人,则封为女大夫,女大夫只有一级,待遇位于中大夫和下大夫之间。
能够封为女大夫的人极少,包括大妇在内总共才四人,另外三人从事的都是纺织行业。
就连投奔木耒不久的潞氏,也给他们的首领封了一个下大夫,将来那里也要设县的,谁也跑不了。
最终,木耒总共敕封了20多个大夫,一百来个上士和中士。
他细细的算了一下,光这些人的食户,就达到五六千户之多,基本上已经占了新国国人总人口的1/3左右。
木耒现在钱财的压力很大,粮食的压力也很大。需要赶紧打通商路,从外国赚钱钱,来养活着整个新国的人口。
登基立国之后,新国各城邑的人反应不一。如邢台北部的几个城邑,临邑、房子邑之类。
其中有些是临崎和房苴的族人,颊戎任命暂管城邑的三老时,并没有用他们。
现在改旗易帜,变成了新国,这些人便不安了起来。有一些族人正在收拾行囊,准备东去投奔邢国。这样的人并不多,总共也就是有一千人左右。
木耒大手一挥,随他们去吧,这些都是旧贵族,他们若是待在新国,对我有害无利,这样的人还不如早早的走了。
除此之外,还有邯郸的一些卫人,也有一些异样。卫国亡了,大部分的中下层卫人是认同新国的。
但一些社会阶层较高,比较富裕的卫人就不同了。当听说齐侯帮助卫国营造新都时,就有了其他的想法。
对于这类人,木耒对韩吉说道:“若有怀念卫国之人,可准其迁徙。此些人留下亦是祸害。”
但真允许他们走的时候,这些人又犹豫了,因为要拖家带口,穿行数百里地,才能到达新的卫国国都。
他们也想到了,那里的生活可能会更艰难。且这穿行的这数百里地,现在还都被赤狄所占领。最终,敢于去投奔卫国的人,寥寥无几。
还有那三个特殊的城邑,夷仪城和元氏邑这里就不提了,木耒成为一国国君,是他们最期待的,唯一一个例外的就是石邑城。
现在石邑城的成分比较复杂,石邑城曾经的大夫叫张肥,现在城中有近9000人。
里面的人分两部分,一多半是石邑城的本地居民,另有一部分是从东垣城撤回来的邢人。
这些人都是从邢国各地迁去的,是去镇边的,大部分都是拖家带口的士卒。他们这一年来,经常受到了石邑城居民的歧视。
木耒本来的打算是,令颊戎白驷先行设立一个卫所,等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推行到各地。
新国刚立,这些东垣的难民想回归故地,但这张肥却动起了小心思,想将这些人吞并,成为自己的封民,这样石邑城就成了除邢台外,最大的城邑了。
既然出现这种情况,木耒决定先在元氏邑和石邑城之间建一个卫所,这样既能充实自己的边境的实力,又能削弱石邑城。
当建造卫所的布告张贴在石邑城,石邑城的人都躁动了起来。
当兵不纳赋税,还有钱可拿,这样的好事谁都想去,特别是那些连温饱都难维持的人。
在石邑城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