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太医院考场外已是人头攒动。这场临时举办的特别考核,吸引了京城众多名医前来。
沈明轩整理着自己的医具,这些都是他这段时间精心改良的工具——有便于把脉的特制脉枕,可以精确测量的刻度银针,还有用于采集样本的玉制器皿。这让他想起现代医院里的标准化医疗设备。
"沈大夫。"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前些日子在济世堂求医的吏部员外郎,"今日前来应考?"
沈明轩抱拳还礼。这位员外郎的病案,正是引起太医院注意的开端。当时他运用现代医学理论,成功诊断出一个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考场设在太医院的明德堂。堂内陈设庄重,四壁悬挂着历代名医画像。考官席上端坐着三位太医院德高望重的老医官。
"今日特试分三关。"主考官徐简声音洪亮,"pierwszy,诊案辨证;二为经义问答;三则是现场诊治。诸位可有异议?"
众人齐声应"无"。
第一关开始,每人面前放着一个装有脉图和症状描述的密封竹筒。这种考法让沈明轩想起现代医学院的案例分析考试。
打开竹筒,他仔细阅读病案:患者男,三十岁,官身,晨起头痛欲裂,眼见金星,口苦舌干,小便短赤。
"有意思。"沈明轩心中暗笑。这分明是现代医学中常见的"紧张性头痛"合并"焦虑症状",在古代却常被误认为"肝火上炎"。
他执笔书写,将现代医学的"心理-生理"分析方法,巧妙融入传统辨证框架中:
"此证表似肝火,实则心神所致。案中言其'官身',必有公务压力。且症状于晨起加重,正值肝胆经气血运行之时,亦是人之精神最为脆弱之际"
第二关经义问答更是难度陡增。考官突然提问:"《内经》言'是动则病',何解?"
这让沈明轩想起现代医学中"稳态平衡"的概念。他答道:"人体阴阳调和,如天地之常。'是动'者,非其常态之动,故生病焉。犹如江河决堤,非其常流;又如现代咳,又如摇船晃荡,非其安泊。"
考官闻言眼前一亮,但其他考生却露出疑惑的表情。有人低声道:"此人言语怪异,总提些闻所未闻之喻。"
到了第三关现场诊治,气氛更加紧张。一名面色苍白的年轻武官被带到堂中,据说是皇家护卫营中的小旗官,近日值守时常感眩晕欲倒。
"请诸位依次诊治。"主考官宣布,"限时一炷香。"
前面几位医者都是先诊脉,后望舌,再做询问,最后开出方子。有说是"气血两虚",有断为"肝阳上亢",甚至有人认为是"中毒"。
轮到沈明轩时,他先是例行把脉,但很快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动作——他取出一根银针,在烛火上稍加炙烤后,轻轻触碰病人的手背。
"感觉如何?"他问。
"微微发麻。"病人答道。
沈明轩又取出一块丝绢,让病人闭眼,在其面前挥动:"可觉有风?"
"似有似无。"
这种检查方法让考官们面露疑惑。但沈明轩心中已有了判断,这分明是现代医学中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他又仔细询问了病人的值守环境,果然,那个岗位长期暴露在一处新粉刷的墙壁边。
"在下以为,"沈明轩开口道,"此乃铅中之毒。"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荒谬!"一位考生忍不住道,"铅毒之症,当见腹痛溏泻,何来眩晕?"
沈明轩不慌不忙:"铅毒伤及人体,共有三途:一经口鼻入内,如阁下所言;二经皮肤渗透,症状较缓;三经气雾侵染,首伤脑神,故见眩晕。"
这番论述源自现代医学对重金属中毒的研究,但被他巧妙地用传统医理解释。
"然则,"主考官问道,"该如何医治?"
"治有轻重缓急。"沈明轩答道,"急则先以硫黄制剂解毒,此乃'以毒攻毒'之理;缓则以益气养血,固本培元;更重要的是,需及时调离患者,远离毒源。"
说着,他从药囊中取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药包:"此为硫黄、甘草、当归的特制配方,可暂解眩晕。但必须立刻将墙面重新处理,否则会有更多人中毒。"
主考官听罢,与两位同僚低声商议片刻,突然问道:"此法可是得自何处医书?"
这个问题正触及要害。沈明轩稍作沉吟,从容答道:"此法并非出自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