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三年春末,济世堂后院。
夜色渐深,书房里的灯火依然明亮。张若兰正在和沈明轩商议改革的下一步策略。桌上摊开着各种奏章、医案记录和统计数据,墙上挂着一幅新绘制的京城地图,上面标注着各个医馆和药铺的位置。
"徐家公子的案例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张若兰指着一份名单,"这几天已经有十几位老医官转变了态度,愿意参与医改。"
沈明轩点点头:"是啊,实践证明比空口说理更有说服力。不过"他略显担忧,"现在的问题是,支持改革的多是年轻太医,而掌握实权的老一辈,大多还在观望。"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全面的策略。"张若兰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白衣堂最近的调查显示,民间对新式医术的需求其实很大。特别是在疑难杂症和急症方面,中西医结合的效果已经得到认可。"
她用朱笔在地图上划出几个区域:"这些地方都发生过类似徐公子的危急病例。如果我们能在这里设立新式医馆"
"我的想法是分三步走。"张若兰在桌上铺开一张详细的计划书,"第一步,以济世堂为样板,在这些区域设立分号。每个分号都配备新式医具,实行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
思雨端着茶进来,正好听到这段话:"分号选址我已经做了调查。"她取出一份笔记,"这几个地方都是人口密集区,而且附近的医馆大多老旧,无法满足百姓需求。"
"好!"沈明轩赞许地点头,"那第二步呢?"
"第二步是扩大影响。"张若兰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我们要建立一个医案交流网络。各分号发现的疑难杂症,都记录在案,定期交流研讨。同时"
她拿出一份名册:"白衣堂在各地的成员,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这样不但能收集各地的特殊病例,还能及时发现疫病传播的规律。"
"这倒是个好主意。"沈明轩深思道,"最近朝廷正在考虑建立督医制度,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个成熟的病情监测网络"
"正是此意。"张若兰微笑,"第三步就是和朝廷的医改政策对接。我们在民间的实践,可以为朝廷提供现成的经验。"
思雨突然想到什么:"对了,前天我整理医案时发现,有些病症在特定时节特别容易发作。如果能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
"很好!"沈明轩眼前一亮,"这正是中医'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我们可以把这些规律和西医的解剖知识结合起来,创立一套新的诊断体系。"
正说着,外面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张若兰走到窗前,望着夜色中的街道:"不过,这些计划要实现,还有个大问题要解决。"
"你是说经费吧?"沈明轩明白她的忧虑,"开设分号、购置医具、培训医者,这些都需要大笔银两。"
"不止如此。"张若兰转身道,"各地医馆和药铺都有自己的势力网络。我们如果大举扩张,必然会触动他们的利益。到时候"
"我倒有个主意。"思雨突然开口,"不如我们"
"不如我们联合各地的药铺。"思雨眼睛亮闪闪的,"最近我发现,很多老字号药铺的掌柜都在担心一件事。"
"什么事?"沈明轩和张若兰同时问道。
"西洋药材正在抢占市场。"思雨解释道,"特别是那些贵族富商,越来越偏爱进口药材。如果我们能帮他们改良制药工艺,提高药材品质"
张若兰眼前一亮:"这倒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药铺可以保住生意,我们也能获得经费支持和药材供应。"
"不止如此。"沈明轩补充道,"很多老字号药铺都有自己的秘方,如果能把这些经验和西医的理论结合起来"
"对!"思雨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我已经整理了几家老字号的成药配方,发现其中很多药理和西医理论竟然不谋而合。"
张若兰走到书架前,取出一份葡萄牙医生留下的药物手册:"比如这个治疗发热的西药,主要成分其实和我们的'银翘散'异曲同工。如果能够优势互补"
"那就这么定了!"沈明轩拍案而起,"我来负责和太医院沟通,推动制度改革。张若兰你统筹白衣堂的力量,建立信息网络。思雨负责和药铺联络,推进新方制作。"
正当三人规划细节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白衣堂的一名密探匆匆进来:"大事不好!刚刚得到消息,孙太医正在联合几位保守派大员,准备上书弹劾医改!"
屋内一阵沉默。孙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