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教育拓展,育大明之栋梁材
杨英豪在军事改制上取得了显着成效,大明的军队兵威强盛,让边境安稳无忧,可他深知,若想大明能长久繁荣昌盛,源源不断地培育出优秀人才才是根本所在。此前创办的育贤书院虽已初见成果,但杨英豪觉得还需进一步拓展教育事业,让更多的大明子民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这日,杨英豪将育贤书院的诸位先生以及一些关心教育的朝中大臣召集到王府之中,众人齐聚,皆好奇钰王殿下此次又有何关于教育的新举措。杨英豪环顾众人,缓缓开口道:“诸位,如今育贤书院为我大明培养出了不少可用之才,然天下之大,仅这一座书院远远不够,本王想在各地广设学府,让不同地域的孩童皆有读书受教的机会,不知诸位有何想法?”
一位在育贤书院任教多年的老夫子捋着胡须说道:“殿下此举甚好啊,只是这办学并非易事,需得有合适的场地、充足的师资,还有那办学的资金等诸多方面都要考虑周全,方能长久维持下去呀。”
杨英豪微微点头,回应道:“夫子所言极是,本王已有思量。场地方面,可利用各地闲置的官舍、庙宇等进行改造,如此既能节省开支,又可让这些闲置之处重焕生机。师资嘛,咱们可以从各地选拔那些有学识、品德高尚的举人、秀才等,经过统一培训后,分派到各学府任教,同时,也鼓励那些在朝为官告老还乡之人发挥余热,投身教育。至于资金,朝廷可拨出一部分专款,本王也愿拿出自己的部分私财,再号召各地乡绅富商捐资办学,多方筹措之下,应能满足所需。”
众人听后,觉得此计划颇为可行,当下便纷纷献策,商讨起具体的实施细则来。
随后,杨英豪进宫面见朱瞻基,将自己拓展教育事业的想法详细禀明。朱瞻基听后,沉思片刻说道:“钰儿,你这心思放在教育上,确是为大明的长远发展考虑,朕甚是欣慰,只是这摊子铺得大了,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你可有把握应对?”
杨英豪赶忙回道:“父皇,儿臣知晓其中艰难,但教育乃兴国之本,再难也值得一试。儿臣会亲力亲为,把控好各个环节,定不让父皇失望。”
朱瞻基见他如此坚定,便点头应允道:“既如此,朕便准你所请,朕会下旨让各地官府配合你办学之事,你放手去做便是。”
得了旨意,杨英豪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组织了一批专人,分赴各地去寻找合适的办学场地,同时张贴告示,广招有意投身教育的学子和告老还乡的官员来报名参与师资选拔。
在一处县城,当地官员带着杨英豪派去的人查看一处闲置许久的庙宇,庙宇虽略显破败,但空间宽敞,稍加修缮便能作为学堂使用。杨英豪得知情况后,亲自前来查看,对随行之人说道:“此地甚佳,咱们尽快安排工匠进行修缮,争取早日让这学府开办起来,让周边的孩童能有个读书的地方。”
而师资选拔这边,报名之人众多,杨英豪又请了数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作为考官,对应试者进行严格的考核,不仅考学识,更注重品德和育人之心。有一位年轻的秀才,虽学问稍欠火候,但言辞恳切,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以及想让家乡子弟改变命运的决心,考官们商议后,觉得此人可培养,便也将他纳入了师资队伍之中,准备后续进行集中培训。
经过数月的筹备,第一批新学府在各地陆续建成开学。杨英豪不辞辛劳,亲自前往各地参加开学典礼,为学子们加油鼓劲。在一座新学府的开学典礼上,杨英豪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稚嫩却充满朝气的面孔,高声说道:“诸位学子,今日你们踏入这学府之门,便踏上了求知的光明大道,望你们能勤奋刻苦,学那经史子集,明那世间道理,日后或入朝为官,为百姓谋福祉,或在乡里,用所学知识造福一方,都要做那对大明有用之人啊!”
学子们齐声高呼:“谨遵殿下教诲!”
随着各地学府的开办,杨英豪又开始着手统一教学内容和规范教学方法。他组织编写了一套通用的教材,这套教材在传统的儒家经典基础上,融入了算学、天文地理、农桑水利等实用知识,让学子们能学到更为全面且贴合实际的学问。
在教学方法上,杨英豪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先生们引导学子主动思考,多提问、多讨论,不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他还设立了定期的教学交流活动,让各地的先生们能汇聚一堂,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然而,教育拓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阻碍。一些守旧的文人觉得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