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灵山山体蜿蜒,群峰起伏,以高峻秀丽神奇的风姿令人向往。主峰大药灵山海拔2627米,范围约10平方公里,山势巍峨,顶部平坦宽敞,形若金铃倒置,又似弥勒端坐。若立于山巅,每逢秋高气爽,极目四望,百里几座州县,能看到面目。药灵山除了山川秀美外,还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山上有药灵寺、洗甲池、练兵场、寿国庵等古代遗迹。山顶怪石堆堆,都是人们堆起来的,堆起数十堆,它见证了许多人在这里“起石”。“起石”就是“起誓”,相当于对天发誓,对药师佛、对药灵山百种药草许下愿心。石堆群下即是药灵寺,一前一后两个殿夹着敬香台和净水观音阁、药灵阁。敬香台上写着一个很大的“禅”字,两边写着“药灵神佛保佑,四海佛徒平安。”此寺原名琦峰寺,有千百年的历史,香火不断。后因山中百草灵验才改名药灵寺,香客都是来祈求身体安康长命百岁的,每年的正月间,上山朝圣的香客无数。
药灵山,曾称秀崧山、药林山、岳灵山、瑶玲山、摇铃山。秀松一名,源于山势高峻、林木葱秀;摇铃一名的由来,则因山之主峰酷似金铃倒置,昔日山下的潮水涌动,撞击山根,叮咚作响,人们便以此景观名山;瑶玲一名,是因山势险峻,彩云围绕山峰转悠,奇特的气象,如仙女舞霓裳,故而得名。至于药林、岳灵、药灵诸名,都因山上盛产药材,药效独特,治病灵验。春夏秋冬生长在药灵山上的中药材达300余种,就是夏天的药灵山也有四季的特点,山脚是春天的感觉,山的中部是夏天,再往上走秋风的清凉感来了,山巅毫无疑问是冬天的冷的感觉,这经常会产生云雨,有人上去稍不注意就感冒。冬季山巅的药材非常抗寒,所以祛风散寒效果特佳。春季是不能上山采药的,稍不注意就被大风吹倒滚落山崖。神奇的药材绝大部分收入明代兰茂所着药典《滇南本草》。历史上慕名前来采药的中草药郎中络绎不绝。王本堂就来过数次,有一次上山采药的王郎中,满载而归时,被荆棘划破了手脚,疼痛难忍,血流不止,于是坐下来休息。偶然间,他看到清泉从山涧上慢慢地流下来,将伤口放在泉水清洗,感到疼痛全消,妙不可言。后来他见人就说到药灵山的神奇:“药灵山的水相当于药水,也能治病。”传开后,头痛脑热,风湿麻木,腰腿疼痈,胃肠不适的,纷纷到药灵山采药,刺五加、见血飞、马蹄香等,取水治病,焚香时,念三遍:灭灾延寿药师佛。结果都很灵验。
药灵山,有灵性的山,大小二山,一山似弥勒端坐,神态温和;一山似金铃倒置,形态逼真,摇之欲响。如遇白云环绕,更显神秘:“云覆其顶即雨,晴则日光先照。”山上峰回路转、花木繁盛、怪石林立。那些高低不等的石头,有躺倒有站着的,神态各异,错落有致,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置身山的最高峰,放眼山下,坝子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广阔田原野上,村庄一带一片相连;道路交错,河沟纵横;春来百花竞放,夏来绿意浓浓,秋来金涛玉浪,冬来银装素裹,四季各异。向东北放眼而去,群山如同群龙摆尾。
药灵山是座名山,有历史的见证。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南征期间,曾在崧山(今药灵山)下第七次擒获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城南筑台与盟,从而平定了南中,促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今药灵山上的“洗甲池”“练兵场”和山下的“古盟台”“武侯祠”,即是这一史事的遗迹。明初,朱元璋派遣湖广参政吴云偕同被俘的梁王使者铁知院等到此诏降梁王,行至药灵山附近,铁知院秉承梁王旨意,要吴云改诏投降,吴云不从,遂被杀害。梁王感其忠义,礼葬在小药灵山上,留下了“哭恸南滇”的千古佳话。
药灵山又是一座神奇的山。山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草木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山脚下的菱角塘,相传是赤脚大仙一屁股坐出来的;塘中的菱角和塘边的竹林,传说天上的仙女菱花、翠竹下凡变成的;山西麓那一丛丛宛若人形的巨石,排列整齐,像行进中的军队,被人们称为“石将军”;大药灵山北边的百花洞内,金银财宝遍地,更有美丽善良的百花仙子,传说谁能找到金钥匙,打开百花洞,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且艳福的人;不盈不亏,只够僧食的“洞米洞”;水清如玉的“小白龙井”;渗透着酸甜苦辣咸的“一碗水”等,充满了神秘、诱惑。总之山水洞穴,百花千草万木,都一个“灵”字概括。
王本堂怀着朝圣般的心,亲吻药香,喝着甘爽的泉水,爬到药灵山顶的药灵寺,远远看到敬香台香烟袅袅,慢慢地旋转,伸向很远很高的地方。
住持、杨龙庚、修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