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国内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时光来到 615 年,隋朝这座看似坚固的大厦,在连年战争的侵蚀下,已然千疮百孔,摇摇欲坠。频繁的对外战争和内部治理问题,如同一把把利刃,无情地割破了社会的稳定,使得社会矛盾如火山般彻底爆发。百姓们在沉重的赋税、徭役以及兵役的压迫下,生活苦不堪言,生存的底线被一次次践踏。终于,在忍无可忍之下,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浪潮迅速蔓延开来。
在这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脱颖而出,成为了反抗隋朝统治的中流砥柱。故事要从翟让说起,翟让本是东郡法曹,为人正直豪爽,因得罪权贵而被打入死牢。在狱中,他结识了一位狱吏,这位狱吏被翟让的为人所打动,冒险将他救出。死里逃生的翟让,对隋朝的腐朽统治充满了仇恨,他毅然决定走上反抗之路。
公元 611 年,翟让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振臂一呼,附近饱受压迫的农民、渔民纷纷响应,迅速聚集在他的旗下,一支反抗隋朝的起义队伍就此诞生。起初,瓦岗军主要在附近的乡村活动,打击当地的贪官污吏,抢夺富户的粮食财物,分给穷苦百姓,逐渐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岗军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前来投奔。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便是李密。李密出身贵族世家,祖父李曜是北周的邢国公,父亲李宽是隋朝的上柱国、蒲山公。李密自幼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尤其喜爱兵法。他曾在隋炀帝的宫廷中担任侍卫,但因目光远大,被隋炀帝认为不适合在宫廷任职,于是被打发回家。回家后的李密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刻苦地钻研学问,等待时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密结识了翟让。两人相见恨晚,李密向翟让分析了天下形势,指出隋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正是起义军成就大业的好时机。翟让对李密的才华和见识十分钦佩,便将他留在军中,为自己出谋划策。
李密加入瓦岗军后,为瓦岗军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他深知,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策略。于是,他建议翟让先夺取附近的荥阳、梁郡等地,控制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扩大瓦岗军的势力范围。同时,李密还积极联络其他起义军,共同对抗隋朝。
在李密的策划下,瓦岗军首先向荥阳发起了进攻。荥阳是隋朝在中原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防守严密。但瓦岗军在李密的指挥下,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先是派出小股部队佯攻,吸引隋军的注意力,然后主力部队趁虚而入,一举攻克了荥阳。这一战,瓦岗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粮草和物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隋朝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隋炀帝得知荥阳失陷后,大为震怒,立即派遣大将张须陀率领精锐部队前往镇压。张须陀是隋朝的名将,作战勇猛,多次击败各地的起义军,素有 “名将” 之称。面对张须陀的进攻,瓦岗军将士们心中不免有些畏惧。
但李密却镇定自若,他仔细分析了张须陀的作战特点和隋军的部署,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伏击计划。李密让翟让率领一部分兵力正面迎战张须陀,佯装败退,引诱隋军追击。而他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埋伏在大海寺附近的树林中。
张须陀见翟让败退,果然中计,率领隋军穷追不舍。当隋军进入李密的埋伏圈后,李密一声令下,瓦岗军将士们如猛虎下山般从四面八方杀出,喊杀声震天动地。隋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混乱。张须陀虽然奋力抵抗,但已回天乏术。最终,张须陀战死沙场,隋军全军覆没。
大海寺之战的胜利,让瓦岗军声名大噪。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前来归附,瓦岗军的规模迅速扩大到数万人。李密的威望也日益提高,翟让见李密才华出众,深得人心,便主动将瓦岗军的领导权让给了李密。李密成为瓦岗军的首领后,自称魏公,改元永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李密深知,要想推翻隋朝的统治,必须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于是,他率领瓦岗军继续征战,先后攻占了洛口仓、回洛仓等隋朝的重要粮仓。这些粮仓储存着大量的粮食,是隋朝的战略储备。瓦岗军占领粮仓后,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一时间,瓦岗军的势力如日中天,控制了中原地区的大片土地。
随着瓦岗军的不断壮大,其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在中原地区纵横驰骋,还多次向隋朝的都城洛阳发起进攻。洛阳是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防守十分严密。但瓦岗军凭借着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