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为了明心见性,明事理,辨是非。”
“噢?何为明心见性?何为明事理和辩是非?”方导师又问。
莫离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换了种方式说读书的好处:
“若以文道的看法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书能获取知识,能够让自己不那么无知。
有些人读书只是为了简单的生存,只需要学会简单的计算,认识一部分的文字,就可以胜任大部分的大部分的工作。
但我也不能说其是错的,古时有人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中书。
如果将读书的目的只是简单得看做一种功利性的目的的话,那完全可以将其看做只是为了成功这一条路。
那么只需要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就行了,大多数的事情这样做就能成功了。
其余的东西反而没有必要了。
而在我看来,读书能为自己带来三样东西:情怀,胸怀和气质。
一个代表对世界的美好和丑恶的理解能力,能够欣赏美好并且理解丑恶。
一个代表海纳百川,理解世界的发展,对于各种现象并且有志于改变,善于发扬和接纳。
一个代表其所拥有的智慧知识,经验才能、与人交往的全部集合,慢慢地成为自己的内在气质。
有先贤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省。
大抵是如此了罢。
我不为其他的东西,只想既然小白拥有正常孩童的智力,那么我就不能将它单纯得看做我的宠物或者坐骑。
它能够为初识的朋友离去而落泪,它能控制自己力量而不肆意发泄。
那么我希望它明事理,辩是非,能够明心见性。
而读书与教育又有着密切联系,教育在于知行合一,谦卑才是一个人应有的见识。
读书也能透过文字去见世界的任何一面,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
教育本质上就是纠偏,也是读书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一个是对别人,一个是对自己。
因为读书,所以明事理,辨是非,不是为了高人一等,而是为了内敛自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不过这样挺难做到的,所以这里就要提到教育的滞后性了。
为你提前灌输思想,而在拥有阅历那一刻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也意味着先前读书中所见所闻的一样。
当初不懂的也懂了,这时才真正完成一道闭环,也才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教育的任务。
当初死记硬背才记得的知识,在这一刻或者在以后漫长的生命历程中,经历过书中类似的事情以后,才会恍恍惚惚道:原来如此。
自然而然的也能共情起来,最后在时光长河中发现,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动物之间也是互通的。
更何况圣人也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分尊卑贵贱,不设民族和国别,不分种类,只要有受教的心都可以学习。
也许现在的小白不明白,但是以后就明白了。”莫离说完还摸了摸小白的头。
方导师被莫离这段话引发了深深地思考,最后叹息了一声:“老夫空活数十年,却不如你小子通透。”
“方导师过奖了。”莫离礼貌回道,确实看了许多书,无论是前世的书,还是这个世界的书,莫离都看了不少。
尤其是在自己走向社会的时候,才慢慢得发现年少时所读的书,都仿佛是既定的命运一样,慢慢呈现。
刻舟求剑是遗憾,
掩耳盗铃是放纵,
朝三暮四是欺骗,
削足适履是将就,
邯郸学步是从众,
南山可移是坚定,
沧海桑田是遗憾,
买椟还珠是只要自己:()我在觅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