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一看安庆绪要动手,干脆带着自己管的十三个州投降了唐朝。这样一来,河北地区也就归唐朝了。
张镐这家伙挺有眼力劲儿,他看史思明就不是个省油的灯,人面兽心的,用道德感化他?得了吧,还是趁早把他权力收了,召到朝廷来,把他的兵给分散了,安排到皇宫当守卫,这样一来,天下不就太平了吗?可那时候皇上已经对史思明挺有好感了,哪听得进去这些啊。
李光弼呢,他也看出史思明将来必成大患,就悄悄地派乌承恩去想办法收拾他。结果呢,这事儿走漏了风声,史思明知道了,那是勃然大怒啊。他把将士、官员、百姓都叫到一起,朝着西边大哭起来:“我率领十三万大军投降朝廷,对陛下忠心耿耿,你们为啥要杀我呢?”说完,就把乌承恩给杀了,带着大军观望局势。
皇上一看这局势,行,那就派兵去收拾安庆绪吧。他派了朔方的郭子仪、淮西的鲁炅等七位节度使去讨伐安庆绪,又派了河东的李光弼、泽潞的王思礼两位节度使去帮忙。皇上觉得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功臣,不好管,就没设元帅,只派了个宦官鱼朝恩去当监军。
郭子仪等人在卫州大败安庆绪,一路追到邺城,把他给围了。安庆绪一看,急眼了,赶紧向史思明求救,还说要把皇位让给他。史思明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发兵十三万去救邺城。
这九位节度使的军队啊,因为没有统帅,号令不统一,结果镇西节度使李嗣业还中箭死了。史思明带着大军一到城下,六十万官兵就跟他对峙起来。两军约定好时间决战,结果还没布阵呢,史思明就带着五万精兵冲了过来。这时候,大风突起,吹得沙土飞扬,天昏地暗,两军一看这架势,都吓得溃散了。
郭子仪一看不好,赶紧带着朔方军断了河阳桥,保住东京。这一仗啊,战马甲仗都丢得差不多了,各位节度使也都带着残兵败将逃回自己的地盘了。史思明一看机会来了,就把安庆绪给杀了,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鱼朝恩这家伙跟郭子仪不对付,就趁着郭子仪战败,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让李光弼代替他当朔方节度使。史思明一看局势稳定了,又带着大军去攻打河阳。李光弼一看这架势,把短刀往靴子里一插,说:“这仗要是打输了,我作为国家的三公,可不能死在敌人手里。万一不利,你们拼死杀敌,我自个儿抹脖子,不让你们独自送死。”
说完,他就带着将士们拼命杀敌,结果敌人被打得大败,史思明也跑了。不过啊,史思明这家伙猜忌心重,喜欢杀人,手下稍微有点不如意,就动辄灭族,大家都吓得不行。他还特别喜欢小儿子史朝清,想把大儿子史朝义给杀了,立小儿子当继承人。史朝义一看这架势,吓得不行,就跟手下的步将曹将军商量,带着兵马冲进去,史思明一看不好,翻墙就跑,结果被射中掉下来,被抓起来给勒死了。史朝义派人到范阳把史朝清也给杀了,自己当了皇帝。
这时候啊,朝廷里也不太平。李辅国、鱼朝恩和张皇后内外勾结,为非作歹,皇上都管不了。太上皇住在兴庆宫,老百姓路过的时候,都瞻仰礼拜,高呼万岁。李辅国一看这架势,就在皇上耳边吹风:“太上皇住在兴庆宫,天天跟外人打交道,陈玄礼、高力士这俩家伙说不定在谋划对您不利呢,还是把太上皇移到宫里住吧。”皇上不听。结果后来皇上病了,李辅国就假传圣旨,带着五百名弓箭手,露着刀刃,把太上皇接到宫里去了。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陈玄礼也被勒令退休了。
太上皇一看这架势,心里不痛快,就不吃荤食,开始辟谷,结果身体越来越差。皇上本想让郭子仪统率各路兵马,去攻打范阳,平定河北,结果被鱼朝恩给阻止了。皇上被张皇后控制得死死的,连去宫里看望太上皇都不敢。结果太上皇在神龙殿驾崩了,享年七十八岁。
皇上自从春天那会儿就生病了,一听太上皇驾崩,病情那是急转直下,赶紧让太子监国。没多久,皇上也驾崩了,在位才七年。
早先啊,张皇后和李辅国那是穿一条裤子的,可到了晚年,两人有了矛盾,张皇后想杀李辅国,废掉太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李辅国一看这架势,跟内射生使程元振一合计,把张皇后给迁到别的宫殿去了,没多久就给她和她两个儿子送上了西天。
然后啊,李辅国领着太子,穿着素服,跟宰相们见了面,太子就这么即位了,这就是代宗皇帝李豫。
李辅国这家伙仗着有功,那是越来越嚣张了,直接跟皇上说:“皇上您就在宫里待着,外面的事儿全听我的。”皇上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啊,可这家伙手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