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所以,年复一年,朝廷的方法只能拖、赖、换、减。且这些方法,也不是近几十年的发明。
最初,太祖时代,藩王年俸是五万石,后面发现不行,改为一万石。洪熙年间,又下令还没就藩的亲王,俸禄减为每年三千石。正统年间,将军、县主、仪宾等俸禄,改为从受封或成婚之日开始计算。嘉靖年间,俸禄改为两到四成粮食,六到八成银钞。大明没有群体失智,历届的聪明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摊薄宗俸。
,!
可是按祖制,宗室不能离开封地,不能科考,不能举业,只能接受爱的供养,于是饱暖思造娃,人数还是以几何速度上涨。所以宗俸越来越发不出来了,真金实粮越来越少,大明宝钞越来越多,还不知何时能领全。而那些一直饿着肚子的底层宗室,只能学习军户、匠户,变成逃籍人士地狱笑话,当皇帝亲戚会饿死的!
有人说,到大明灭亡,其实宗室人口已经接近百万,若算上逃籍,真有这个可能。
-----------------
“不是说,福王拥地数百亩,蜀王拥有成都七成良田,为何宗室过得如此不堪”
“陛下当知,宗室亦分大宗小宗,嫡庶有别”
大宗亲王,也就是嫡出的直系子孙,世袭王位,拥地数百万亩,广开商行,还不断侵吞土地、侵占山林、私设税关,早就违背祖训了,但地方官员,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招惹这些大人物。而小宗出身的,也就是各种庶出的儿女,代代降俸,直到领不出俸禄,所以,宗室问题还有一个,分配不均。
场景切换到西苑御书房,坐在校哥儿对面的是掌管礼部的朱国祚阁老,朝议的结果,宗室改革交予礼部与户部出方案,朱阁老全权负责。
“老师您的意思呢”
“压大,放小。严惩不法亲王,裁减罚没;放开限制,准贫穷宗室自去谋生。万历十八年,原本就更订了《宗藩事例》,准无爵的宗室自便生计,准奉国中尉以下宗亲参加科举,只是,科考后不得担任主官”
“还是力度太小,朕意,奉国将军以下,亲缘上已出五服,皆可自寻出路,士农工商百无禁忌,不仅做得主官,内阁首辅都能做得”
私下场合,皇帝也不用再装仁孝了,深吸一口气,他说出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奉国中尉之后,不再世代延袭爵位,一次性补助宗俸五百石,除爵,不再记入宗室玉碟”
大明宗室爵位是这样传承的,亲王嫡子仍为亲王,庶子为郡王;郡王嫡子为郡王,庶子为镇国将军。亲王,郡王是世袭不易的,但到了镇国将军之后就代代降级了。镇国将军的儿子为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为奉国将军,然后是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但奉国中尉这个第八代传人之后,不再降爵,子孙无论多少,永为奉国中尉,永远领取两百石俸禄。至于宗室女子,视为庶出,公主等于郡王,郡主等于镇国将军,如此类推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也是终于两百石,之后世袭不易。
校哥儿的意思,到了第六代,鼓励自谋出路;到了第八代之后,强行各谋出路。
“除爵事大,陛下当三思”
朱阁老脸色一变,这可是根本改变了大明祖训,按朱元璋的意思,无论多少子孙,都不能忘了亲亲之义。
校哥儿挥了挥手,继续往下说:
“另外,核查藩王田亩与俸禄,重订新规:亲王的王庄,田亩不得超过二十万亩,多出的田亩,按征收正常赋税。以此类推,郡王免赋税田亩为五万亩,镇国将军一万亩;另外,田亩超过十万亩的亲王,不可再领取俸禄,郡王一万亩,镇国将军五千亩,其他爵位依次递减。不能既享受优免,又领取俸禄。”
朱阁老仔细思索了一番,满怀忧虑
“陛下大刀阔斧破除旧弊,老臣甘为前驱,只是这除爵一事,有损陛下仁孝之名,不可操切”
“若不除爵,岂非愚公移山一般,子子孙孙无穷尽,我大明如何供养得起?”
朱阁老点了点头,回去召集人手好生琢磨。就算按皇帝的算法,五百石一次性买断爵位,若是来个十万人,五千万石!郭嘉也要好几年才能一一买断啊,太可怕了。
送走了朱阁老,随身的涂文辅欲言又止
“说”
“祖训,宦官不得干政”
“滚!有话快说”
“陛下啊,这除爵的事,不当由陛下下旨”
“什么意思?”
“当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