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赋役、讼狱、盗贼。就是粮食、人口、赋税、教育、治安、军备。将这几件事做好了,也就仓癝足,知礼节,外无国患,内无盗匪,安居乐业,政通人和。”
“周公却说,当下民生艰难,要轻赋税,少徭役,与民生息。若用人只看政绩,总有人鱼肉百姓,竭泽而渔。应先看官员的心性操守,正人君子才懂体谅百姓,不施恶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朕至今尤在疑惑,若袖手无为,写得一手道德文章,敢于抨击弹劾,自能博得一身清名,却又对郭嘉百姓何益?但周公说的也在理。所以这《官员本事》,便是今日殿试考题了,诸君定有高论,可为朕解惑”
四百多人,齐齐谢过皇帝,入座思索。整齐的青衣,统一的如钟坐姿,这士子风度,还是很好看的。慢慢的有人理出了头绪,提起笔来。殿内刷刷的落笔声越来越响,如春蚕啃食桑叶,叫人心旷神怡。
到这个时候,皇帝可以告退了,没必要陪一整天。
其实校哥儿心里是有些失望的,因为会试的那一题《格物致知》,并未有太多惊喜的答案。
全怪校哥儿学问不好,这四字的原文来自《大学》,上下文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被视为圣人与标准答案的朱熹,这样解释:“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
大明第一思想家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于是将“格物致知”说成“致知格物”,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结论是知行合一。
反正绕来绕去,“格物致知”还是回到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校哥儿期待的:“通过研究事物规律发现背后的科学道理”。另一个时空,这四个字与科学挂上关联,其实是清末的时候。而今只有他和身边的小圈子,才会这么理解。
所以尽管有“攻玉书院”的暗示,还是没多少人往这方面回答,毕竟太冒险。即使是校哥儿寄予厚望的宋应星,也没有很坚定的答案。
算了,明日就把这四个字,挂上书院大墙。
至于今天出的题,简直是选择题。校哥儿都说了,太祖与朕的认知,与“前尚书”的认知不同,那还用选谁吗?
真很难说,因为这时代想要名动天下,最佳方式就是驳斥皇帝。
所以,你们自己选,想当君子还是能臣干吏,朕都会成全。
走了,校哥儿要赶场。
西苑,校哥儿的秘密集训营,“农工商”三种专业班,今日迎来毕业大典。
“朕说过,内臣亦是臣,一样可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你们可以为国开荒拓土,招揽流民,推广新粮,叫天下丰衣足食,叫天下看看,什么才是没有欺压的新农庄;你们可以推广新技术,织布造衣、冶金炼矿、创新商品,丰富天下物质,你们将推动工业的革命,创造全新的时代;你们可以货通天下,贸易东西,运通流转,创造财富,你们将造福无数百姓,叫大明变得丰盛富足”
“世界很大,尽管勇敢去闯,等你们哪天回到忠宦寺,对着功勋墙,等你们面对自己的儿女或者嗣儿女,你们可以光荣的说,曾经人人视我为下贱奴仆,而我却用这一生证明,我活得比你们更有尊严,我为大明做出了真正的贡献,我不曾浪费光阴,我在历史上留下了脚印”
“去吧,为你们这一生,写下光荣的篇章!”
“哇~”
等到“戴老师”讲完,台下又是哭成一片,十七世纪最卑贱的一群人,面对二十一世纪的鸡血汤,谁都无法幸免。
校哥儿觉得,和他们讲话,比那些进士们简单多了。
他相信,自己的内务府,远比朝堂靠谱。
没办法,他们有他们的文言文和经典,有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有他们的规则和界限。
你要学,永远赶不上经典。而且你学了,这事本身就已经落入了圈套,进入了必败的赌局。
算了吧,校哥儿唯一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
小冰河时代的春天来得晚
这个时节,天地间依然是白茫茫的一片
即使雪已经开始融化,嫩绿的草芽刚要冒尖,也被这铺天盖地的杀气压得默不作声。
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