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紫禁城,在金红两个主色之上披上了一层霜印,像是秋天储藏到此时的柿饼上的糖霜。
但乾清宫偏殿很暖和,因为皇帝改进了地龙。
此时,黑板上的粉笔,叽叽喳喳拼命写个不停
先是“a、o、e ”等拼音的游戏规则,大明有自己的《洪武正韵》,但是系统复杂,书写不便,校哥儿想用后世的方法来试试,传教士中的郭居静正在研究此道,可用来借壳上市。
再下来,是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了。
小学除了语文数学两门主课,就是体育与德育了,前者是各种运动尤其是团体运动的设计,校哥儿不仅想要“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更要从小建立集体大于个人的概念,免得以后培养出来人内卷内行,外战外行。德育就简单了,忠君爱国,大明优越感与归属感。
到了中学,多了历史、地理和初步的物理化学知识了,此时都被包装为西学。如果说“小学”可以套用这时代的“蒙学”,那中学,就要开始对标童生的标准了,毕业就可以去考秀才。
徐光启不懂,虽然他是编撰这套教材的负责人,但皇帝竟有全面改革大明教育制度的想法吗?抛弃天下士子的儒家体系,等于与整个世界为敌,可行吗?
“老师无忧,这套教材,只用于朕皇庄中的义学,是为功勋将士的儿女提供个学习的所在,好叫他们日后掌握些实用的本事”
徐光启注意到“儿女”这个名词,也就是说,皇帝连女娃儿都教?
另一个例证是,这教材正好接上攻玉书院的各科内容,自成一体。可以想象,这知识体系出来的人,比起那些只会八股文的夸夸其谈者,不知高出多少身位。
这是徐光启的梦想--只敢在梦里偷偷想想。
他不好再问,自初见校哥儿起,皇帝已经让他做了两年哑巴了。他和邓玉函一样,身兼多职,能者多劳,属于被皇帝拼命榨干的那种。当然,好处是不卷入任何朝堂纷争,安心做事。
“老师,或者,此套教材,可以用来培养胥吏”
皇帝眨了眨眼睛,徐光启心中一震。皇帝真有改天换地的雄心?
校哥儿微微一笑,等几年,等这波孩子长大,后面还有骚操作呢。
“锁厅考”听说过没?在职公务人员可以参加科考,更上一层楼,于是官与吏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被打破,于是文官就不再是外来的嘴炮不懂实操,上下其手的胥吏,也不再是难以根治的、代代相传的地头蛇。
等到“宰相必起于州郡”,变成“宰相必起于小吏”,天下大吉。
教材毕竟出自徐光启与邓玉函两位大神之手,还有一干传教士和王徵、李之藻等人协助编撰,校哥儿当然提不出太多意见,很快就拍板了。
至于《西学》刊物,就更简单了,翻译7000本西书的传教士与通译们,还有攻玉书院提供内容,西厂负责审核并刊发,依照《大明时报》先前的渠道发售就行。
攻玉书院毕竟只在京城,影响有限。但这《西学》却是蒲公英的种子,可以随风飘扬,期待着哪一天哪一处可以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要从根子上对大明进行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战争都不行。温水煮青蛙,百年树人,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校哥儿今年十七周岁,按这时代的条件,注意保养的话,他想再活个五十年。后世他经历过一个伟大的改革开放四十年,见证过一个封闭落后的民族逆袭为世界第二的奇迹。
梦里还是要想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
“尊敬的皇帝陛下,我受镜壕议会的委托,从镜壕前来拜见您。镜壕议会愿意遵从您的指令,为尊贵的皇帝陛下效命”
教材事宜汇报完毕,移步小厅,内侍端上茶点,这是皇帝给予的尊重。
小佛朗基人阳玛诺教士小心翼翼地上前施礼,刚才他已经目睹了这位传说中的少年皇帝,云淡风轻中定下了一整套基础教材,这套知识简单又全面,比梵蒂冈传教士学院的基础课程还要实用。
无论涉及哪方面知识,小皇帝都有独到的高明观点,表达毫无生涩阻碍。这么年轻的少年,到底有何等渊博的知识与宽广的眼界作为支撑?越想越让他心惊。
若按这样的体系教育出一批人,大明又将强大成什么样子?镜壕、葡萄牙甚至是整个欧洲,哪还有什么资格谈条件?
所以他调整了汇报用词,努力表现服从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