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门?”
“是一道虚空之门,跨过去就是大明,再跨过来就是后世。”
“哦,容易打开吗?”
“不容易,我两次都是偶然打开。”
“那你怎么回去,我意思这次你拿到粮食怎么回大明。”
“目前不确定,有可能是天意安排,因为那边有三十万流民等着救济。”
“哦,那边是哪年?”
“过了今晚就是崇祯五年,”
“和这边一样?”
“对,虽然时空不同,但日出日落季节变化应该差不多。”
“可能,那边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民?”
“崇祯朝到了大明末期啊,先是后金攻掠京畿,而后是陕西民乱,再加上西北旱灾连年,”
“嗯,所以你从崇祯三年夏天开始救济流民?”
“对,但初心是准备办学,”
“办学?”
“是办学,你是研究历史文物的,你肯定知道明亡后意味着什么,所以我得办学开启民智,”
“你意思救济流民是顺带?”
“也不能这么说,总归是大明百姓,能救一人是一人,能救一时是一时,再说,这些人多是学生之父老乡亲,”
“你说你那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两万多,”
“怎么会这么多?”
“凡十六岁以下两岁以上我都收,我还专门办了个保育院。”
“保育院?”
“对,你没看见那些流民,一个个饿的骨瘦如柴行如鬼魅,很多幼儿必须先养几年身体。”
“那你教什么内容?”
“我把我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所有课本都带了过去。”
“这些教材合适吗?”
“涉及后世内容需要修改,我在学校专门安排了印书楼,课本基本上用雕版印刷,试卷什么的用活字印刷。”
“两万多人的学校需要不少教师吧?老师从哪里来?”
“王府子孙及其分支子孙大多能读书写字说点官话,另外我挑选了些北方识字流民,不够的用优秀学生兼任。”
“为什么选北方识字流民?”
“北方口音和普通话差别不大,我教的是汉语拼音和简体字。”
“喔喔,那也是,那你学办目的就单纯是开启民智,你不想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