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流民拦截东岸江水不是为了抽干江水,而是为了拦截湍急水流便于施工。
所以,梁学政和长沙各级官吏才是真正的蠢货。
当然,夏日暴雨并没有如约而至,但他们忧国忧民之言却挂在嘴边,大旱将至,除了堵知州下乡视察忧心忡忡,其他人日日登上西城墙嘲讽打趣。
可人心都是肉长的,眼看着东侧一个个桥墩露出水面,长沙城内一些良善人家时不时会蒸一筐包子或者饭团送到工地慰劳,一些老人家更是在河堤架起大锅烧茶水或者去暑凉茶免费供应。
时间一天天过去,橘子洲东侧大桥慢慢的打完桩基倒出桥墩。
出了桥墩后,流民开始在水中搭支模架,每跨支模架搭好后开始铺模板,模板不是平铺而是半弧形铺设,对于拱桥,明人不陌生,他们惊叹的是如此跨度的拱桥如何修建。
二十五米跨度近九丈,而且高度高于水面五丈多。
如此惊天工程,若非吉王府收容数百万流民根本不可想象。
当然,因为长沙府突然进入如此巨量的流民,给长沙府带来了特别的繁华,虽然流民没钱消费,但吉王府需要巨量物资,所以,长沙周边只要有产出就不愁没销路,有了高价销路,长沙府百姓肯定活得滋润,再加上吉王府替他们养着孩子,所以长沙府周边经济空前繁荣。
动用三十万流民日夜不停的大干快干,两个月后,湘江东岸至橘子洲三十跨大桥终于完工了。
看着如巨龙般横跨湘江,世人无不惊为天人,很多周边百姓专程带着家中妻儿跑到湘江边看稀奇。
修成的半边大桥宽四丈,高近六丈,每跨用计算好的石头相互支应连接,石头上再架两层精钢,精钢上倒混泥土一层。
混泥土上又有小拱十二拱,十二拱上再架钢筋倒制混泥土桥面。
这四丈宽的大桥面还用青砖分割两半,听说以后马车须左右分行。
两半分行后每边还用青砖分出人形道,人行道外边还有钢筋混泥土护栏。
壮哉!我大明长沙府橘子洲大桥,如巨龙过江,如鹊桥开启,如鬼斧神工,如开天辟地…
中间橘子洲段,桥两边各有两个圆行环绕分桥,这两分桥一南一北分处而立,从北边走马车可以沿分桥直接驶入橘子洲义学堂,从南边走圆盘可以把马车从橘子洲直接开上橘子洲大桥。
北下南上不可混乱,当然,这规矩只针对马车,行人可以直接走两边阶梯直接上下大桥。
修好了联通长沙府的半边桥,长沙城内学子,包括王府子孙可以直接步行回家,以后,再大的洪水也不怕回不了家。
东桥修好时,江水因为三月无雨又下降数尺,所以拆拦江麻袋工作顺利很多,当然,拦江之前工学院就考虑到拆除难度,所以用了麻袋装沙土填充,如今拆除只需要割开麻袋,水流便会冲走泥沙,剩下的桥墩能拔即拔不能拔出泅入水底锯断就行。
有了东段施工经验,不管是工学院学生,还是三十万流民都轻车熟路了,加上水量变小,再加上西段工程只有二十个桥墩(东段包括橘子洲一起三十个桥墩),所以只一个月便顺利完工。
崇祯十年十月初三,动用三十万民工,花费十几万吨钢筋,数百万吨水泥和三个月时间,长沙府橘子洲大桥终于顺利合拢。
当最后一铲混泥土浇好绊实,橘子洲两岸突然传来轰隆隆的炮声,炮声低沉肃穆的一声接一声,一直响完七十二响才停。
长沙城头诸官吏乡绅都在等待吉王府邀请参加完工大典,很多还准备提诗写曲应和,可愕然间的隆隆炮声,却把诸官绅晾在一边。
炮声过后,长沙临湘门缓缓打开,吉王朱由楝此时被指挥使钱宁架着站在城门楼向诸学子民工招手示意,吉王世子携世子妃钱梅花身穿大礼服站在敞篷马车上缓缓上了橘子洲大桥。
世子马车身后,两万大个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俩人一抬大竹筐大酒坛从吉王府鱼贯而出。
世子只是沉默的站在马车上一言不发,他身后的学生队向桥两边密密麻麻的流民分发大馒头大肉包子,女学生向每一个土碗倒满米酒。
世子马车到了西岸桥头,桥头此时用幕布遮盖的数十面石碑缓缓揭开,石碑上镌刻着三十万参与修桥流民的名字,镌刻着七十二位牺牲烈士的名字,镌刻参与设计协助学子名字。
这七十二巨响礼炮祭奠的就是这七十二位牺牲的建设者。
朱慈灶很不喜欢后世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