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很广泛,太祖在洪武十三年规定:凡军百户铳手十名,也就是火器装备率为百分之十,
到了成化年间,明军火器装配式达到百分之三十。
嘉靖年间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神机营换发鸟嘴铳(燧发枪)一万支。
崇祯八年(1635年)七月二十日,鉴于辽东战事紧急,刚刚致仕的武器专家、兵部右侍郎毕懋康撰写了《军器图说》以应时景。
《军器图说》云:“夷虏所最畏于中国之军器者,火器也。”
书中序言如下,描述了彼时明军普遍装备的火器:
“有打放极准,所击人马洞穿,而名为鸟铳追风枪者,此小器之最利也。
有打放极便捷,一人执之可毙百什人,用以冲锋破阵,而名翼虎炮者,此中器之最狠也。
有另设子炮五门(佛郎机炮),常装放一发可十数里,横击敌数十丈,有西洋炮之猛,而便捷则过之。
有佛狼机之便而远烈则倍之,用以破坚阵、碎巨舰,而名为神飞炮者,此大器之最猛也。
乃若鞭铳、刀铳、火箭、梨花枪等项,皆可乘时图捷,触处应手。又更为轮班发铳之法,更番迭进,接续不断,火技至此已无余蕴。”
当然,受儒家影响,哪怕是明末火器专家毕懋康也喜欢用春秋笔法,四处漏气的佛郎机子母炮不可能一发十数里,红衣大炮最多也就四五里。
朱慈灶先指着两款火铳图纸道:“两位都设计的是燧发枪,只不过一人主张用滑膛枪,一人主张拉膛线,俩人思路其实都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