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琢磨起来,这其中还真就有点意思了。
倘若要进行一个整体性的归纳与总结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颇为奇妙的现象:反而是在经历过一场充足且酣畅的梦境之后,人们才仿佛重新蓄满了能量,得以恢复满满的精力,以全新的状态去迎接新一天的种种挑战。
从这样的基础层面来剖析,梦境在某种隐秘而深刻的意义上,竟像是睡眠的核心关键所在,承载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
虽说每个人的梦境都如同万花筒一般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毫无规律可循,但深入探究后却能察觉它们都暗藏着同一个共性特征:那些越是贴合、遵循本世界客观规律的梦境场景,在做梦之人醒来之后,就越能够清晰地留存于记忆深处。就好比在梦境里自己突然变得富有,拥有了花不完的钱财,住进了宽敞豪华的大房子,又或是看见熟悉亲切的亲人朋友环绕身边,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而这一切梦境画面,基本都毫无例外地符合现实世界里人就是人、都双脚稳稳行走在地面之上等这些一般性的常识规律。
可与此同时,这也鲜明地衬托出与之相对的另一面情况,那便是越是背离、与本世界规律相互矛盾冲突的梦境内容,例如在梦境之中人是头朝下、脚朝天地倒着行走,周围的物体违背重力法则随意漂浮,又或是时空错乱、场景荒诞离奇等一切与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一般性规律背道而驰的怪异内容,在做梦之人从睡梦中苏醒过来之后,却往往更加容易被遗忘得一干二净,仿佛从未在脑海中出现过一样。
如此鲜明的对比,自然而然地就引发了深深的疑问:究竟为什么人能够梦见那些与本世界运行规律全然相悖的内容呢?而且为何又会这般容易遗忘那些光怪陆离的梦境呢?
带着这样的困惑,不妨参考对比一下人处于清醒状态与陷入沉睡时刻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差异。
显而易见,当人醒着的时候,大脑的思维能力极其发达活跃,能够对周遭的一切迅速做出反应、分析判断,而这种强大的思考能力,从某种神秘主义的角度来讲,或许可以说是源自于一种 “灵” 与肉体的紧密结合,二者相互协作,才使得人类具备超凡的智慧与应变能力。
然而一旦人进入睡眠状态以后,情况便截然不同,大脑近乎陷入一种无法思考的迟钝境地,哪怕是身处于梦境之中,人其实也大多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被动地看着梦境里的故事一幕幕上演,自身很难像清醒时那样主动地操控思维、干预剧情走向。
这种奇特的现象,仔细想来,更像是 “灵” 与人类的肉体出现了短暂的分离,各自为政,互不干扰。
于是乎,经过反复的思索与考量,当下也只能想出一种相对合理的原因来解释这一切:那就是 “灵” 与肉体的相互融合并非是时刻都严丝合缝、紧密无间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弹性空间,会依据不同的状态进行微妙的调适。由此,我仿若恍然大悟一般,顿觉世间规则之间仿佛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它们并行不悖,各自有序运行。
那股促使 “灵” 与肉体相互结合的神秘规则,同样也并不与其它更为广泛、宏观的宇宙规则相互抵触、矛盾。
毕竟细细想来,如果它真的与那些大规则相悖逆,在漫长的岁月演进、规则博弈之中,那么这道规则恐怕也难以成长、存续至今,这恰恰说明它所蕴含的力量并非无穷无尽、可以肆意妄为,依然要受到诸多限制与制衡。
正因如此,在人们清醒活动的白天时光,这是人 “灵” 与肉体相互融合最为紧密的时段,相应地,它所遭遇到的 “灵” 与肉体之间相互排斥的力量也就最大。
这种状态,打个形象的比方,就如同有一根纤细却坚韧的弦,紧紧地连接着 “灵” 与肉体,在白昼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时刻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
但物极必反,弦绷得太紧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持续一段时间之后,这根弦必然需要放松休憩一番,如若不然,就会面临绷断的巨大风险。而一旦这根弦不幸崩断,那么人的 “灵” 与肉体便会彻底分离,无法再维系原本紧密的共生关系。如此一来,现实世界中的人也就直观地表现为死亡的状态,生命之火就此熄灭,灵魂飘散,徒留一具冰冷的躯壳。
所以,在经历了白昼长时间的紧绷之后,这根弦会依照某种内在的生物钟规律,按时放松下来,给 “灵” 与肉体都留出喘息的空间。而随着弦的松弛,人的 “灵” 得以往上 “浮” 起一段距离,挣脱了平日里紧紧束缚它的部分枷锁,从而使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