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流的极大比例强化,进而在广袤的天地间召唤出那毁天灭地般的人造闪电,”
如今,陈十一的目光落在手上这颗金属球体上,他缓缓开口,:“之所以这颗金属球会具备如此神奇的增流特性,关键就在于它独特的内部构造。它的外在包裹着一层银质金属,给球体披上了一层华丽且高效的导电外衣;而其内在核心,则是由铜质金属构成。这两种金属的搭配可不是随意为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电学原理。在金属导电性能的‘竞技场’上,银一直以来都是佼佼者,它的导电性能要远远优异于铜。
当电流从球外,也就是沿着那银质的表层开始向球体内部渗透的时候,一场奇妙的能量‘旅行’便就此开启。由于银和铜导电性能的显着差异,电流在这两种金属的交界处遭遇了第一道‘关卡’。
当它从导电性极佳的银质部分一头扎进导电性稍逊一筹的铜质部分时,就如同汹涌的水流猛地撞上了一道礁石,必然会消耗一定的电压,电流强度也随之出现了初次的衰减。”
陈十一微微皱起眉头,眼神愈发专注,他的思绪随着电流一同在这金属球的内部世界穿梭:“而就在刚刚,我们亲眼目睹了放电器释放电流的震撼瞬间,那股电流仿若一条被激怒的电蟒,呼啸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电流本身是携带着一定电压的,这股电压就像是电蟒身上的‘劲道’,赋予了它击穿空气的力量。于是,在空气被电离发出‘滋滋’声响的伴奏下,电流成功地接触到了球体。
紧接着,更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电流进一步向着球体内部深入,由银质金属向着铜质金属过渡时,它自身的电压被不断拉扯,进一步被损耗。就拿刚刚我们这个放电器所释放的电压来说,当电流一路披荆斩棘,好不容易闯入内部的铜质金属区域时,几乎已经将自身携带的电压消耗殆尽。此时的电流,就像是一头精疲力竭的猛兽,被困在了铜质金属构筑的‘牢笼’之内,无力再次冲破由铜质金属阻隔起来的‘大坝’。”
说到这里,陈十一顿了顿,随后继续说道:“它将被困在铜质金属内的这片狭小空间,看似陷入绝境,实则暗藏生机。此时的电流,恰似被圈禁在大坝内的水,水位远远达不到大坝的高度,根本无法溢出。
然而,无法流出并不意味着它就此沦为一滩‘死水’。
恰恰相反,在这看似封闭的铜质金属内部,实则充满着一种近乎 0 阻力的特殊溶液,这溶液就像是给电流铺设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跑道’。被困其中的电流得以在这片溶液的‘海洋’中畅快地游动,而且,由于电流的速度本就极快,在这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它更是如同上了发条的疯狂陀螺,不断地向着铜质金属的内壁发起冲刺。”
陈十一的声音逐渐激昂起来:“在这个高速冲刺的过程中,电流也会不可避免地频繁接触到内部的那一颗绝缘实心球。
这颗绝缘实心球就像是铜质金属内部的一座‘孤岛’,突兀而又关键。
电流在铜质内壁与绝缘实心球之间不断地折返跳跃,好似一群迷失方向的飞鸟,在铜质金属的内壁与‘孤岛’之间来回穿梭。而得益于内部溶液形成的阻力近乎为 0,再加上铜质内壁那近乎完美的球体结构,使得电流能够从各个方向对等击打绝缘体。
就像是一场来自四面八方的‘围攻’,在电流进入的瞬间,内部的绝缘实心球体便会在这股力量的簇拥下,自然而然地居于铜质金属的中心位置,找到了它在这场能量博弈中的‘平衡点’。”
陈十一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略显激动的心情,接着阐述道:“不仅如此,电流不断地从各个方向击打绝缘实心球体,还会引发一种超乎想象的连锁反应。
这一过程会形成一种稳定的特殊频率,这种频率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开启了一扇通往神秘磁场的大门。
它会引发我们附近磁场的扰动,使得原本秩序井然的磁场瞬间乱了阵脚,磁场中的电子如同受惊的小鹿,纷纷失律,进而转换为极其细微的电流,从外界源源不断地进入到金属球体内。
只不过,这些外来的‘小电流’由于同样要经历由银质跨越到铜质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也消耗了电压,与放电器释放的强大电流相比,它们实在是太过微弱,微弱到方才我们都无法用肉眼清晰地看见它们由外部进入球体的过程。
然而,虽然它们依旧被困在球体内部,出不来,但它们却像是一群悄然潜入‘敌营’的‘特种兵’,已经成功进入球体最内部,与原先被困的电流实现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