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宇宙其内的物质密度虽然大小不一,但存在一定阈值,当物质超出这个阈值,将会离开这个宇宙,不被这个宇宙所容纳。”
陈十一回想起自己在研究黑洞现象时的困惑与思考,传统的认知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黑洞那强大的吸引力,于是他跳出常规思维,从密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黑洞,得出了这一与众不同的结论。
当时自己也深知这个观点太过颠覆性,必然会引发诸多争议,但科学探索不就是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想法吗?哪怕它暂时无法被证实,可只要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那也算是有价值的呀。
“啊!多么精彩的空想,可惜无法证实是这个理论唯一的漏洞,
毕竟我们连太阳系边缘都无法到达,更何况宇宙之外,
所以这一切,目前来看只是一种猜想。
虽然如此,但还是感谢十一学者对宇宙的探索。
并且,十一学者也对我们宇宙之外,也就是‘湖’,进行了以三界论为基础的猜测,
当我们宇宙中的黑洞密度超过界限之后,到达的地方应是‘湖’中的同一位置,
假定‘湖’中仍是密度轻的在上,密度重的在下,
那么黑洞在离开我们的宇宙之后应是在宇宙的下方,
结合相对论中,高质量天体将造成空间的扭曲,从而加快时间的流速,
在那个诸多黑洞集结的湖中某一区域,可能存在着一个难以想象其质量的‘天体’,或许其质量能达到真正的无穷大,称为‘天体’也不恰当,
不过因为其质量的近无穷大,因此造成的时间加速也应该是无穷大,也就意味着在那个区域,时间将被加速到没有时间概念,
这就意味着,所有宇宙的开始到末端,一切的发展在那个区域都应该是可呈现的,
同时,十一学者结合黑洞的演化性质,黑洞向着体积变小的趋势演化着,
而在那个地方,各个宇宙的黑洞尽皆在此汇合,它们的质量越加厚重,体积则越来越小,或许,如果真的能演变为质量无穷大,而体积近乎为0的点,至于为什么体积不能为0,
则是因为十一学者觉得,对于密度公式来说,除数不应为0,那个点或许很小,但不应该不存在,
这点我也不明白十一学者为什么会认为数学能解释宇宙,但好似数学跟物理总是有着割不开的缘分。
因此十一学者戏称那里的天体,虽然只是一个点,但其内记载着所有宇宙的演变,恰似一本书,包容着天地间所有演变的世界之‘书’,
或许,应该,理论上,只是一本容纳了所有历史的‘书’。
其无穷的质量与引力,注定祂无法被人类企及。
于是,十一学者称那里为深渊,深不可达,却又让人无法自拔。”
陈十一读到此处,微微陷入了沉思。这个关于“深渊”的设想,确实充满了奇幻色彩,可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却是基于逻辑推导得出的。
那是一个超越人类现有认知和探索能力的区域,蕴含着宇宙最深奥的秘密,虽然目前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但他坚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或许有一天,人类能够真正揭开那神秘面纱的一角。
“说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意识到,密度超过界限,会掉入深渊,那么密度太轻呢?
十一学者对此又进行了畅想,密度太小会上浮,但无法像黑洞那般醒目,所以对于我们宇宙中比界度还小甚至于小过界限的物质,总是难以察觉,不过十一学者通过自己的思索以及极端推测法,最终锁定了比界限还轻的物质。
通过极端推测,物质密度越小,小到没有密度,那么它也就像相对论里句子的反面,越轻的物体,越难引起时间的涟漪,而近乎没有密度,则意味着其同样会接近于没有时间概念。
但其存在方式却与深渊截然相反,
这种物质按理说应该是体积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小,以此来达成超越界限的程度。这代表着它将拥有以下特性,笼罩我们的宇宙,但是摸不见,看不着,因为其逼近没有时间概念的原因,又确实能对宇宙产生影响
这种物质是什么,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为什么动物都将生老病死,为什么万物都具有引力?
这种物质就是规则,万事万物都遵循之理。
当物质密度小到某个程度,小过界限之后,便会演变,又随着密度的进一步变小,其体积越加广大,笼罩的区域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