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一一口便咬下一大块,随后慢慢咀嚼,细细品尝其独特的滋味。怎么说呢,其实大部分昆虫的口感都差不多,吃起来就如同吃荷包蛋的口感,因为昆虫本身主要就是品尝其蛋白质的味道,不过吃昆虫又更像是在吃荷包蛋最外沿那层炸得焦脆金黄的边沿,口感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此刻,陈十一完全沉浸在品尝烤串的快感之中,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这美味的烤串。
..
在日常生活里,常常会陷入对食物评价的两极分化。
有的人对榴莲的浓郁味道趋之若鹜,有的人却避之不及;臭豆腐在一些人眼中是街头的美味小吃,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散发着难以忍受的气味。
其实,很多时候,一道食品被认为是美味或者恶心,并不代表其本身就真的如此。食物的喜恶更多是来自于大脑的复杂判断。
从人类生理需求的宏观角度来看,含糖量高,或者与人类所需蛋白质结构相仿,以及与人体所需营养成分越契合的东西,通常吃起来就会感觉越美味。
这是基于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身体为了满足自身的能量和营养需求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判断。
当然,这是从整体层面的概括,落实到个体身上,情况则千差万别。一个人身体里最缺乏什么营养元素,他在食用相应能够补充该元素的食物时,就会如同品尝珍馐美味一般。
例如,当某个人已经连续几天没有进食,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时,哪怕只是一碗简单的白米饭,搭配上普通的辣椒水,他都会觉得这是世间少有的美味。
在那一刻,米饭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辣椒带来的刺激,迅速满足了身体对能量和味觉刺激的需求,大脑便向他传递出愉悦的信号,让他将这碗简单的食物视作无上的美味。
而与之相对的,那些让身体感觉恶心或者气味巨臭的东西,其本身不一定就真的臭不可闻。
这背后的原因是大脑认为这种东西一旦进入身体,可能会让身体的健康状况变得更糟糕,所以才会在认知层面赋予它糟糕的感觉。
以日常排出的大便为例,大便是人体自身消化吸收后的二次产物,对于人体而言,它已经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反而可能携带一些有害的细菌和物质。因此,大脑会自动给予大便 “臭” 和 “恶心” 的定义,让身体在本能上就对其产生厌恶感,避免接触。
然而,在苍蝇的世界里,情况却截然不同。大便对于苍蝇来说,却是上好的营养补品。苍蝇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这些经过人体二次消化的产物,其中含有的一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对于苍蝇来说简直是天赐的美食。所以,在苍蝇的感官认知中,这些大便并不像人类感觉的那般恶心,相反,在它们的 “味觉” 感受里,这些大便或许就如同人类眼中的炸鸡翅一样香气四溢。这鲜明的对比,充分展现了不同生物基于自身生理结构和需求,在大脑判断下对同一种食物截然不同的喜恶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