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各自支持的皇子能够登上皇位,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明争暗斗。
朝堂之上,他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对方的政策和主张;宫廷之中,各自拉拢亲信,培植势力,试图影响皇帝的决策。
左丞相凭借着皇后家族的深厚根基和庞大的人脉网络,为太子出谋划策,巩固地位。
而右丞相则凭借着自己多年在官场积累的权谋手段和广泛的关系,不断给左丞相一派制造麻烦和阻碍。
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双方都不择手段,朝堂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压抑。
大臣们也被迫纷纷选边站队,生怕站错了队伍而招来杀身之祸。
整个朝廷被这场激烈的争斗搅得乌烟瘴气,国家的正事被搁置一旁,而权力的争夺却愈演愈烈。
当李逸云在代州府,残忍杀害十几万无辜百姓的事情传到皇宫后,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众大臣对此争执不一,各有所见。
一些大臣义愤填膺,强烈要求严惩李逸云,以正国法,还百姓一个公道。
他们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指责李逸云的残暴行径天理难容,若不加以处置,朝廷将失去民心,天下必将大乱。
另一些大臣则认为,此时不宜对李逸云采取强硬措施。
他们觉得当下朝廷局势动荡,内有陛下重病不起,外有各方势力虎视眈眈,若贸然对李逸云动手,到时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乱,甚至危及朝廷的根基。
还有一部分大臣态度暧昧,左右观望,既不想得罪左丞相一派坚决惩治的主张,又不愿触怒右丞相一派维稳的想法,试图在这场纷争中明哲保身。
后宫之中,皇后听闻此事,心急如焚,担忧此事会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影响太子的地位和声誉,想要严惩李逸云。
转恋一想要是惩罚太重了,他会不会狗急跳墙,跟朝廷对着干,到时候甚至是……
想到这里皇后也是冷汗直冒,不可,不能把他逼急了,得这样……
而其他嫔妃则各怀心思,有的希望借此机会打压皇后和太子,巴不得看笑话呢?
有的则担心牵连自身和自己的皇子,噤若寒蝉,不闻不问。
整个皇宫内,因为李逸云在代州府的残杀之事,人心惶惶,各方势力的心思和盘算交织在一起,使得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翌日,皇宫内。
经过皇后、太子和众大臣在宫中多番的秘密商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达成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那便是给予李逸云一个从轻处罚。
然而,这处罚只能是象征性的惩戒。
因为皇后心中充满了忧虑和忌惮,她深知李逸云这些年在封地悄悄训练了一些军队,在地方势力庞大。
倘若处罚过重,将他逼得走投无路,跳出来造反,那当下的局面就会变得更加难以收拾。
皇后坐在宫中,面色凝重地对着太子和大臣们说道:“如今朝廷局势复杂,内忧外患,我们切不可因一时之怒而引发更大的祸端。
对李逸云,只能小惩大诫,先稳住他,待日后局势稳定,再从长计议。”
太子虽心有疑惑,认为如此轻罚不足以平民愤,但在皇后的苦口婆心和大臣们的分析劝说下,也只能无奈点头。
众大臣们也纷纷表示赞同,他们清楚此时不宜与李逸云彻底决裂,否则一旦引发战乱,受苦的还是天下百姓。
于是,一份象征性的处罚诏书匆匆拟就,准备发往李逸云处。
只是,这看似轻飘飘的处罚,能否平息民怨,又能否稳住李逸云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翌日,一封皇后的懿旨从京城发出,快马加鞭,穿越山川与原野,来到了李逸云的府邸。
那送信的使者一路风尘仆仆,面色疲惫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当他抵达李府门前,府中的下人们赶忙迎上前去。
使者顾不上歇息,郑重地将那象征着皇家威严的懿旨交到李逸云手中。
李逸云接过懿旨,神色复杂,心中揣测着这来自京城的旨意究竟所为何事。
他恭敬地展开黄绫卷轴,目光急切地扫过上面的字句,表情随着阅读不断变化。
府中的众人都屏住呼吸,紧张地注视着李逸云,整个府邸陷入一片凝重的气氛之中。
经查,你在代州府所行之事,手段残暴,致使数万百姓死于非命,民怨沸腾。此等行径,严重违背了朝廷仁政爱民之宗旨,实乃大错特错。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