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念秋思索许久:“舅舅与四姨五姨年纪差的远,听母亲说,四姨五姨几乎算是舅舅带大的,所以她们俩和舅舅的感情最深厚。倘若只是护持大姐去金洲,选谁都不错。但是涉及到分家和背井离乡,恐怕得问过四姨五姨和堂妹们自己的想法。”
“我也是有这方面的考量,倘若护卫武将不情不愿生了异心,反而是害了大姐姐。”
“宁儿和密儿都进了学,先前殿下和府上多有不便,两个孩子的伴读就一直搁置了下来。现下大局已定,也该是为两个孩子选个可靠的伴读了。臣侍打算以宁儿的名义,在东宫办一个诗会。借这个机会,请母亲和几位姨母一同进宫相商。”
“如此是最好。”元琦又叮嘱道,“大姐姐还在世这件事儿事关重大,知晓的人越少越好,不能透露出去,哪怕母亲和姨母也不行。你借着兴盈的名义,为他准备公主的封地和嫁妆。”
卫念秋点头:“臣侍明白。”
然而,诗会未成,战事先起。
景成三十三年十月末,伊昌都护府传来紧急军报,大食帝国向东发兵,一月之内吞并无雷、滑国、竭石等数国,陈兵合河国王城之下。
合河国王派出使臣奔逃至伊昌,向大周求援。
元琦接到战报,只差大笑三声“天助我也”。
随着大食帝国的日益强大,理所应当的对西域诸国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而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国,几乎完全依赖从大周起始,自东往西的商路。
商业的高利润,也伴随着高风险,马匪、沙盗、各地的过关费,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力支撑,不足以令商队安全往来。
所以当大食有足以控制商队安全的力量时,西域诸国便开始动摇。这也是元琦为何早就欲以波斯为跳板,与大食帝国开战的原因。
可波斯毕竟覆灭已久,当年来大周避难的王女已经逝世,甚至在大周土生土长的三位王孙也只剩下一位。
现在,大食将大好的机会送上门来。
“母皇,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如果纵容大食的野心,西域诸国将会一个接一个地脱离大周的管辖,西域商路和伊昌都护府都会成为摆设。”
景成帝看着她隐现激奋狂热的脸,不免心中有些感慨。
“伊昌及周边屯兵,如今不过万余;中原腹地,距合河有万里之遥。兵马粮草,哪一样能支撑这一场战争?”
景成帝的态度,无异于一盆冷水当头浇下。元琦万万没料到,景成帝居然想要避战。
当年千里奔袭,以雷霆之势拿下伊昌地区,扼住塔里西进的咽喉,以此为筹码,才打破了大周百年来面对塔里弱势的局面。
“大食出兵五万人马,与数国交战,其伤亡损失不在少数。赤州边陲,常年蓄养数万铁骑,以应对塔里的入侵。合河多平原,赤州骑兵定能所向披靡。只要解了合河的危患,大军驻扎,从商路运输粮草,可解后顾之忧。”
景成帝的表情不置可否:“赤州几乎横跨整个大周,数万铁骑分布甚广,调兵难度不比中原腹地,花费巨大。倘若要将大食一举击溃,甚至夺回波斯,你可知所需粮草人马几何?”
这场战争在元琦心中筹措了许久,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几乎不需要思考。
大周这么多年休养生息,再加上从金洲带回来的作物育种,粮食人口都不是问题。
这些景成帝自然都清楚。
“琦儿,”景成帝不带一丝笑意地看着她,“你是不是觉得朕老了,连血性都失去了?当年那个半月拿下伊昌,扼住塔里咽喉三十多年的皇帝老了?”
元琦忙跪倒:“儿臣不敢。”
景成帝轻哼:“是不敢,不是没有。起来吧,你一向敢说敢做,朕不怪你。”
元琦依言起身。
“琦儿,你看到了帝王开疆拓土的荣光,可是你没看到战争背后的流离失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景成帝神色莫名,“朕是老了,总想起当年母皇的教诲,事事以百姓为先,尤其是战争。这片江山,朕交给你,你仔细衡量得失利弊,明日再给朕答复。”
回到东宫已经是掌灯时分,正院里宫侍们忙忙碌碌地传膳布菜。
见元琦进来,卫念秋迎上去:“殿下今日可是有些晚了。”
元琦净了手,坐在桌边,照例问起了元宁元密的功课。
“今日的功课,夫子说以战争为题,做一篇策论。”
元琦心中一动:“这课业是夫子布置的?”
元宁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