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个门牌,感觉也非常的平民,只比淡水路沈从文丁玲他们的住处档次略高一些,当属新式里弄房子范畴。同样没有挂任何纪念牌。
民国时期,钱钟书在上海过了几段日子:1933年到1935年,他在上海光华大学(如今的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然后赴英国和法国,回中国后赴清华大学任教,又赴湘西生活了两年。1941年回到上海,1949年再次赴北京。1998年在北京逝世。
钱钟书的身份是学者和文学家。在文学方面,他出版过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篇小说《猫》、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集《槐聚诗存》。与其它文学家比,他的文学作品应该说很少。但是,长篇小说《围城》奠定了他的文学巨匠的身份。。
而《围城》就是在这个住处写出来的,于1947年出版。当时,《围城》就引起了不小的震撼。80年代,这部小说再度被激活,一时誉满天下,很快就被视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
杨绛和钱钟书很长时间里晃悠在北京和上海之间。钱钟书生于无锡,民国时在上海度过了不少日子,包括写《围城》。杨绛祖籍也是无锡,但她生于北京,未满百日就随父母到了上海,4岁时再赴北京。这对知性男女于1932年在清华大学相识,一见钟情,定了终身。1935年成婚。40年代的一大半,他们是共同在上海度过的,应该基本上在复兴中路这个居所。
杨绛是个女才子,翻译家,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认为是最佳中文译本。她更是一位罕见的高龄后发力作家。以前觉得列夫.托尔斯泰80多岁时还能写出《复活》太了不起了。但杨绛更不得了。她也喜欢写作。可她跻身中国作家前列,则是在2003年,在她的散文随笔《我们仨》出版之后。她那时已是93岁高龄。《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发行量超百万,获得圈内外高度评价,圈粉无数。
有些遗憾的是,钱钟书生前虽然知道夫人是才女,却还不知道她也会是一名大作家。
不知是否是幻觉,我总觉得钱杨夫妇的文学作品与卡夫卡有不解之缘,或深受卡氏的影响。钱钟书《围城》的开篇名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总让我想起卡夫卡《城堡》里的主人公怎么走也走不进城堡的事迹。而杨绛《我们仨》开篇那幽灵晃荡般的笔触更让我想起卡夫卡的风格,那感觉介乎于卡夫卡和蒲松龄之间。
第十七站:南昌路136弄11号—徐志摩旧居
回到思南路,往北走,再向东拐进靠近淮海路的南昌路,不远处就是传说中的徐志摩旧居所在地:南昌路136弄。
这个弄堂很大很不好找。当高德地图告诉我已经到达目的地时,我正位于一条支弄的底部,前面是一堵墙,路似乎已到尽头。正好此时一名中年女子走出门来,我便向她打听徐志摩。她笑笑说:前面拐弯。前面还有路?我半信半疑地向那墙走去。果然柳暗花明,可以拐弯。拐弯后进入的是那堵高墙和这栋房子的山墙之间的一个夹道,宽不过一米。然后我面对着的是另一堵墙。我只能试探着往前走,到了墙根那里,才发现,还可以向右拐,是一道更窄的夹缝,宽也就半米。然而进去后还能向左拐,以同样的宽度。
就是金庸笔下张无忌钻出狭窄的山洞的那种感觉,眼前一亮,我进入了另一条支弄,也就是刚才那栋房子的前门所在。我看到了南昌路136弄11号的门牌,同时看到了门牌旁的大牌子。上面真真切切地写着徐志摩的名字。不过这个牌子上面的字被岁月磨得不行了。要凑近去,才能认出一些大字,小字就完全不行了。但是,不会错了。
有评论说:“徐志摩是中国现代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这是现在的评论。
徐志摩的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等。他的诗名盛极一时,而人们说,他的散文造诣不在诗下。他的诗歌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徐志摩跟金庸是同乡,甚至是表亲,来自紧邻上海的浙江海宁。但他是1927年才从北京移居上海的。1931年,他乘坐的飞机失事。这位天才诗人只活了34年。
但他的诗、他的才华获得了全世界华人的高度认可。
第十八站:建国中路20号—艾青“旧居”
沿着思南路往回也就是往南走,穿过复兴中路,经过思南公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