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青铜器就已经被广泛使用,而到了春秋战国,应该是青铜器的巅峰了,因为战国时期铁器就开始逐步取代青铜,到了战国后期,已然步入铁器时代。
但即便是青铜盛世的春秋战国,铜依然十分稀缺。
稀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一种是不够,铜便是后者。
诸侯国君有很多铜,但他们依然需要更多铜,他们吃饭用铜鼎,餐具用铜制刀叉,铜灯铜镜,就连身上的装饰也多用铜。
更重要的是,有多少铜,就有多少军队,武器需要铜,战车需要铜,弩机需要铜,箭矢也需要铜,所以国君永远需要铜。
哪怕只是平民,也不能完全没有铜,斧子需要铜,铲子需要铜,犁也需要铜,就算是祝平炎居住的那个村子连一把铜斧都要公用,起码人们也有一把铜制的小刀。
作为一种所有人都需要的东西,铜是天然的一般等价物,而它的储量又恰到好处。
和铜一样,粮食也是必需品,它比铜更加必要,没有铜还可以用石器,没有粮食就只能饿死。
上到国君下到贱民,所有人都需要吃饭,所以粮食也是天然的一般等价物,古代很多时候粮食可以直接作为货币使用,现在衡量古代物价,也多是以粮食为基准线。
但大部分时候,粮食还是无法取代铜的地位,因为它作为货币有太多缺点。
首先就是体量太大。
粮食永远不可能贵得太离谱,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必须消耗掉一些粮食,如果粮价太高,就会有人饿死,社会就会动荡,就会死人,死到粮价恢复为止。
所以在大部分正常的年代,粮价都不会太高,要用粮食买东西就会很不方便,只要一个社会发展出大宗商品交易,粮食的货币属性就会被取代。
其次是无法长期储存。
如果一个富人拥有大量粮食,那么他就必须在几年内将这些粮食用光,然后换一批新粮食,否则他的财产就会变质,成为一堆垃圾。
另外,它实在太必需了,必需到没有办法用它作为财富。
贫富差距是一个必然问题,即便在现代,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10%的人拥有90%的财富,这是持续千百年的常态,这10%的人便是金字塔的顶层。
但如果把财富换成了粮食呢,10%的人拥有90%的粮食,这10%的人就会成为吊在树上的尸体。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限制人口的永远都是粮食,粮食多,人口便会激增,粮食就不会那么多了;粮食少,人口就会锐减,粮食就不会那么少了。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粮食都是刚刚好够所有人吃的,这时候富人如果囤积了太多粮食,要么他无偿将粮食分给穷人,要么穷人无偿分享他和他的粮食。
肉的价值可以是粮食的一百倍,熊掌鲍鱼这些高端食物,又可以是肉价的一百倍,这都是没问题的。
一个国君可以每天吃掉价值一万斤粮食的贵重食物,他的臣民会艳羡并且吃掉自己那份粮食。
但如果一个国君每天煮一万斤粮食,只吃很少一部分,剩下的全部丢掉,只从价值上来说,他并没有更加浪费,但他的臣民会在饥饿中将他推翻。
所以富人必须想办法把粮食转变成其他财物,然后通过囤积这些财物体现自己的财富。
比如金银,或者铜。
粮食会一直是小额的一般等价物,但永远无法完全替代铜的货币属性。
-
粮食因为体量太大,太过必需,而无法成为货币,那黄金呢?
黄金数量稀少,易于储存,易于分割,且很难伪造,可以说是天然的货币,世界各地的人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将它作为了货币的一种。
问题是黄金过于稀少了,对于华夏这样体量的国家,用它做常规货币完全不够用。
在近代,诸子百家的一些小国家曾经使用过金本位货币体系,但是没到一百年就崩溃了,因为黄金的数量完全无法承载现代商品经济的规模。
而体量一向很大的华夏,这种货币体系甚至在古代就无法产生。
与之相比,铜的条件实在得天独厚,比粮食更珍贵,比黄金更实用,数量也不多不少正好,所以在没有任何刻意干预的情况下,自然而然成为了货币。
一直以来,华夏都是以铜为基础的货币体系,这一点在先秦时期尤为明显,因为在这个青铜时代,铜的价值是最大的,很多时候铜甚至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