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常常倚仗信息流通困难,瞒报或者谎报灾情。
有时候为了政绩,有灾不报,任由百姓受灾;有时候为了贪污,无灾报小灾,小灾报大灾。
祝平炎如今无法按时交税,自然就想到了这招。
不过他就在向城附近,而且又有山下监督,报天灾显然是不可能了,于是就让小白试探一下,结果如他所料,山下以秋收在即的理由拒绝训练民兵。
那就报匪灾好了,而且不能是谎报,而是真的匪灾。
小白带着二十多个忠诚度一百的民兵,跑到五十里外一处山贼营地,和他们大谈特谈祝乡的富饶,可以合伙干一票。
小土匪一般消息闭塞,但是这些大土匪往往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他们也知道祝乡富饶,但毕竟距离不近,而且在向城附近,所以有些犹豫。
于是小白便说明了祝乡防御空缺,看似人多,根本没有民兵,不会遇到任何抵抗。
匪首自然不信,没有民兵可能是真的,但不会遇到抵抗?怎么可能。
对于农民来说,粮食可是命,他们真要在秋收的时候去抢粮,就算没有民兵,农民们也会用手里的一切武器抵抗。
这群山贼一共有两百来人,以绝对优势去劫掠村庄的时候都不敢逼迫太甚,现在要去抢三百户人,怎么可能没有抵抗。
这个时期的民风可是很彪悍的。
于是小白又是一顿忽悠,说这个地方其实是一个小贵族的私产,土地都属于那个小贵族,农民只是替他干活,如今那个小贵族去了莒城,这些人自然不会为了保护粮食拼命。
匪首有些心动,但是不相信天底下有这么好的事,于是派人去调查。
调查的人还没到,大鹅就已经骑着千里马返回了,又找了一批高忠诚的演员,把这个调查的人唬的一愣一愣,兴奋的回去报告老大,这事能成。
小白还在装呢,说什么我给你们带路,再加上提供消息,只要三成粮食就足够了。
匪首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意思,满口答应,然后就在小白的带领下,直奔祝乡抢粮。
这群山贼刚到,大鹅就派人通知山下,说有人来抢粮。
山下手底下有十来人,不过这些人没什么战斗力,身为强化系天骄,他自己就可以算作一支小规模的军队。
不过当他看到两百多人的劫匪大部队,心里还是怂了一下,这么大规模的土匪,他要是真一个人冲上去,搞不好会死在这。
所以他立刻返回祝乡,要集结平民反抗,但他呼吁了半天,根本没人理他,他自己又不敢上,只能眼睁睁看着。
祝平炎还真没想到他不敢上,在他的计划里,大鹅和季姜混在劫匪中,随时准备偷袭,以防山下真的一个人打退了劫匪。
毕竟这和当初他们进攻匪巢不同,劫匪是有退路的,如果山下太勇猛,劫匪还真有可能撤退。
不过现在这种情况更好,如果大鹅她们出手,山下就必须战死,只能由山下的那些手下将事情报告给仲达。
这些人在仲达眼中只是贱民,没有多少可信度,何况在这个关键时期,山下被一群土匪杀掉,怎么看都有疑点。
而现在由山下上报这件事,他肯定会故意歪曲事实,以掩饰自己的不作为,但不管怎么说,仲达会知道有土匪袭击了祝乡。
这就够了。
-
在山下的报告中,土匪来袭时,他奋勇抵抗,斩杀许多土匪,但无奈贼寇众多,他终究是寡不敌众,只能撤回祝乡,动员祝乡百姓反抗,但祝乡百姓好像接到了什么命令一般,都无动于衷。
后半句当然是想要栽赃祝平炎,虽然这实际上不是栽赃,但从山下的动机来看,这就是想把祝平炎推出去顶罪。
仲达在听完山下的报告之后,沉默了五六秒,然后问道:“听说,祝平炎曾要你训练民兵,但你拒绝了,为什么?”
仲达用山下制衡祝平炎,但他并不打算干涉祝乡的管理,只是要知道祝乡的情况而已。
至于山下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那是他自己的野心,如果他能训练出听命于他的民兵,仲达不会干预,如果他训练的民兵还是听祝平炎的,仲达也不在乎。
所以山下只能用秋收为借口:“贱民愚钝,训练要很久,如今秋收在即……往日都是秋收之后再练兵,所以我想再等等。”
对于农业国家,秋收是最重要的事,战国以前打仗都要在秋收之后,更何况练兵。
只不过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