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的地方虽然小,却也处于分封秩序之中,莒子征兆封臣,封臣们也征兆各自的封臣,向男便下达文书,要求其下的封臣出兵,而祝平炎也收到了通知。
虽然他的实际上司是仲达,但仲达是官僚体系,和他本质上没有隶属关系,祝乡属于向城,而向城是向男的封地,所以祝平炎是向男的封臣。
分封祝平炎的事,仲达自然要先上报,向男也觉得这异能挺好,值得培养,便同意了仲达的安排,不过谁都没有在意,向男甚至都忘了还有祝平炎这号人,毕竟新人多得是,没证道还入不了他的眼。
而当他下令封臣集结兵力,手下的人并不清楚祝平炎这档子事,反正是封臣就发文书,祝平炎也一点解释的意思都没有,接了文书就带兵出发。
-
三百士兵行军,他本来还带了两百奴仆负责携带辎重,打完土匪,也不管这些奴仆只运输后勤没有参战,直接给战功脱奴籍,送回去种田了。
下一波土匪打完,这一波也送回去种田,如此往复,营地人口又涨了数百,由于这些人是先变成奴仆,再招募成居民,所以忠诚度都很高,也不用担心他们路上跑了。
实际上若不是活不下去,谁又愿意去当强盗呢,祝平炎的农业税虽然高,但再无其他苛捐杂税,一户就有五十亩左右的土地,又有铁质农具和先进的耕种方法,只要不是灾年,养活一家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唯一的问题是秋收刚结束,这些劫匪实在太富了,尽管他一开始就想到从劫匪这抢粮,所以没带多少口粮,有许多空车,奴仆变成居民回去的时候,也都会带一些粮食,但他的粮食还是多到无法运输,只能将两百随军奴仆增加到四百。
如此一来,他竟然有足足七百人,除了没有战车,与向男的其他封臣差别不大,何况他还有三百装备精良的士兵。
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很低,但春秋时期的披甲率反而不低,因为这一时期各国出动的兵力都很少,即便不是甲士,也都是更加富裕的国人。
所以来之前他给这些士兵的盔甲刷漆,一眼并不能看出是皮甲还是铁甲,并且认为这样就可以混入大军之中。
但他偷偷去向男那看过,向男的封臣虽然大多数都有一千以上的兵力,然而其中全甲的数量往往不到两百,他这样只有一个乡的小贵族,竟然有三百人具甲,还是有些太扎眼了。
于是让士兵原地扎营后,他骑快马直奔王城,接了与吴国对战的任务,凭借这个任务混入莒子的军队中。
这个世界和真实世界很相近,但也不是没有漏洞,比如他接了莒子发布的防御右翼任务,就能直接加入莒子的部队,但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封建君主的权利只到封臣,比如封建制度中最出名的一句,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莒子可以给向男下令,但他不能直接命令向男的封臣。
这好像很不合逻辑,祝平炎要听向男的,向男要听莒子的,不就代表祝平炎要听莒子的?
但实际上权利不是这样的。
权利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权利是最下层的执行者,没有这些执行者,君主就没有手脚,没有眼睛,没有耳朵,只不过是被囚禁的缸中之脑而已,就像历史中那些傀儡皇帝,他们仍然是皇帝,但是没有意义。
封建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差异在于,中央集权制度下,所有人名义上都要听皇帝的,皇帝可以直接给一个小吏下令,让他逮捕自己的上级,而官员可以破坏这样的秩序,将手下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让皇帝只能通过他行使权力,从而对抗皇权,保证自己的利益。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中央集权下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大臣结党,想尽各种办法分化手下。
封建制度恰好相反,君主在名义上只能命令自己封臣,但是君主可以通过安插亲信等手段架空一个封臣。
比如莒子要抓一个罪犯,这个罪犯贿赂向男,想要逃脱,向男同意了,但是向男的手下却只听莒子的,直接把这个罪犯抓住送给了莒子,甚至都没有人将这件事汇报给向男,向男的权利也就形同虚设了。
所以封建制度中,封臣绝不会允许君主不通过他直接命令属下。
如果莒子直接调动祝平炎带领的军队,祝平炎没有汇报向男就听命了,这场仗打完,向男肯定找个理由就把祝平炎宰了,并且也会对莒子非常不满。
所以为了在任务系统可以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合乎常理,祝平炎接受任务之后,莒子就找向男借兵,而向男会将祝平炎借给莒子,此时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