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吴军太好杀了,所有人都在逃跑,骑着马散步一样冲上去,随便挥刀一砍,大概就是脑袋脖子的位置,不死也会失去战斗力,照样算军功。
不需要在杀敌之后割首级记功,也不需要担心上级贪墨奖赏,取得军功比幸苦劳作一年收获粮食要轻松多了。
功成名就,甚至封侯拜相,仿佛都近在眼前。
而这时候,他的前路被一群步兵拦住了。
他们这两百人没有一个军官,直接听命于祝平炎,此时祝平炎相距很远,是战是退,只能由他们自己决定。
他们面前的那些莒军骑兵四散逃走了,两百祝骑却无人犹豫,所有骑兵依旧保持速度,并且整齐呐喊:“冲!”。
第一声喊后,持短兵的骑士切换长兵,由于马槊的制造技术还没出来,所以骑兵大部分还是装备着两米多长的马戟,少量装备三米的长枪。
此时祝骑一手控制缰绳,一手平端着长枪或者马戟的重心处,逐渐调整阵型,形成两列整齐的横阵。
“冲!”
随着又一呐喊,祝骑开始加速,逐渐达到冲锋速度,持枪位置也更加后移,以肘部压枪。
此时双方距离不到三十米,吴军开始投掷标枪,由于是溃军,标枪数量本就不多,又被莒骑消耗了一部分,火力稀疏,并无威慑力。
这零星的十来根标枪,大部分命中战马前胸,而战马前胸甲片极厚,铜制的标枪只能浅浅刺入,随着战马奔跑就掉了下来。
之后他手中的马戟就与吴军盾牌相撞,尽管他立刻松开手,但还是在接触的瞬间受到巨大的冲击力,如果不是站在马镫上,恐怕要被自己的戟从马上冲下去。
戟有侧枝,可以避免刺入太深,所以他并没有直接丢弃马戟,而是在手中滑行一段之后,再握紧甩脱盾牌。
骑兵冲阵极为凶险,讲究也非常多,像这种比较薄的步兵阵,最好能把阵型凿穿,从另一边脱离。
战马不是坦克,别说这个时期战马的个头矮小,哪怕是后世高头大马,也不可能直接把五纵深的步兵全撞飞了穿过去。
所以他按照军营里教的,将冲击位置选择为两名吴军之间,大部分祝骑也都是这么做的,但也有小部分人直直撞到了盾牌上,或许是太过紧张忘记了平时的训练,也可能是没有控制好战马。
战车冲击和骑兵冲击是不一样的,战车的冲击力更大,但体型也更大,想要穿阵而出,就必须要摧毁所有步兵。
骑兵却可以从步兵的缝隙中钻过去,虽然也是要靠暴力冲撞,但比直接撞人更容易穿阵而过。
后世的步兵为了抵抗骑兵,往往会错位站队,但这个时候步兵对于骑兵冲阵的行为还很陌生,也就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抵挡,只是正常站位。
所以他依靠着战马的冲击力,成功从缝隙中“挤”穿了敌阵,途中还挥舞长戟砍死一个吴军。
冲入军阵之后,由于战马减速,长枪的作用就不大了,很多士兵会选择丢弃长枪用环首刀攻击,而他使用的马戟兼具了挥砍功能,也就没有更换武器。
长枪的优势在于长度,对付这群剑盾步兵,其实还是马戟更好用一些,可以刺可以砍,而且也比较轻便。
穿透吴军阵线之后,马速还没提起来,好些个吴军跟着他后面追击,但没追几步,就被后面的骑兵撞散了。
相较于第一列骑兵攻坚,第二列骑兵要轻松得多。
吴军前两排就算没死,也被撞得东倒西歪,后三列倒是大体完好,但或拥挤砍杀陷阵祝骑,或追击穿透阵线的祝骑,完全不成阵型。
所以第二排骑兵的攻击重点不是破阵,而是救援被围困的骑兵,把包围圈撞散,让骑兵可以趁机脱离。
至于能不能脱离,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步兵依然占据数量优势,如果还有战斗意志,后排骑兵也不敢停马战斗,只能先离开,掉头再冲一波。
哪怕装备精良,一个人被一群人围着打,也多半是撑不到第二波冲锋了。
不过很多步兵的士气已经崩了,后排骑兵随便打几下,步兵们就作鸟兽散,被围困的骑兵也免得一死。
的确,继续打下去,被围困的骑兵必死无疑,但阵型奔溃,大部分骑兵穿阵而过,很快就会冲第二波,再不走就是等死了。
至于那些散兵状态的数千吴军,都不过是墙头草而已,只会逃得更快。
此时就连指挥官都觉得大势已去,让自己的兵也散去各自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