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联合抗吴,很自然的就会去找楚国,楚国虽然元气大伤,却也对祝军略有了解,绝不可能让吴国得逞,也同意参战。
这个时候越国不请自来,并且提出了一个更狠毒的对策。
伏杀吴王。
若是这六国联合抗吴,吴国多半不会出兵,这样一来固然达成了保卫莒国的战略,却没有对吴国造成任何损伤。
齐国内乱,楚国残破,这两个大国实际上提供不了多少帮助,剩余四国想攻入吴国,还是差点火候,最后只会是互不干涉的结局。
其他五国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越国却不能。
吴国实力犹存,必定不会甘心蛰伏,既然不能北上,很可能就要南下。
到时候越国该怎么办?其余五国还会来救吗?
就算想救,除了楚国能来援兵,其余四国被吴国阻挡,顶多也就是出兵攻吴,没法直接援助他。
这就等于让他越国顶在前面,和吴国两败俱伤。
越王当然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他要么不参战,继续当一个老六,等吴国和联军打起来,趁机攻打吴国。
要么就在这一战就把吴国打残。
于是就有了表面上四国联军抗吴,实则六国合力,三地仙围攻吴王。
四国联军很不喜欢这计划,因为这等于是让他们先去试探吴国的底牌,对他们很不利。
但是楚王很喜欢这个计划,楚国内部一地鸡毛,正是修生养息的时候,能不派兵当然最好。
四国联军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拒绝越王,然后越王去当老六偷袭吴国,吴国损失惨重,四国联军成了越国的替身。
要么就自己当先锋试探,只要吴王没有强大的可怕,就能得到两个地仙和数位巅峰灵台的援助,就算不能击杀吴王,起码不会惨败。
很显然,联军选择了后者。
-
吴王很自负,自负到没有与宋公交手,就断定宋公不是他的对手,敢于直接出手。
越王出现,他也只是担心吴国军队,并不觉得自己会怎么样。
直到现在楚王也来了,三个地仙围攻,他终于有些害怕。
“不宣而战,你们是要背信弃义吗?”
楚国已经是战国时期,不讲究春秋的那一套,越国更是不在乎这种东西,倒是四国联军还要脸,解释了一句:“吴国暴行,天怒人怨,楚越只是顺天而行。”
表面上是为楚越解释,其实先把自己摘出去了,不宣而战的是那两位,我们四国可不是。
楚越两人则直接动手,攻向吴王。
吴王躲过楚王的攻击,硬抗下越王的攻击,而后松了一口气,如果越王只有这水平,硬抗三人的攻击完全没有问题。
然后楚王、越王、宋公全都使用了社稷,合力猛攻吴王。
除了少数灵台用于抵挡吴国灵台,大部分不敢参与地仙之战的灵台都随鲁侯退至后方。
借助鲁国社稷,鲁侯将一众灵台的力量聚于己身,越过天堑步入地仙。
鲁同的天赋比他那死去的父亲更好,这次又足足吸收了六国灵台的力量,战力几乎与宋公等同。
吴王低估了六国的决心,不是三地仙围攻,而是四地仙围攻他。
在三地仙以及四个战力强大的巅峰灵台围攻下,吴王已捉襟见肘,而鲁侯的加入,也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慌忙躲避的吴王根本没注意到悄悄逼近的鲁侯,然后在三个地仙的引导下,落入了鲁侯的陷阱。
吴王比鲁侯强大得多,但即便有社稷辅助,他的攻击也只是和鲁侯统一等级,所以没能立刻挣脱,随后便遭到了所有人的集火攻击。
轰!
一道气浪自天空扩散,用于遮挡地仙战争的迷雾消散,天空残留的雨云也被蒸发掉。
球形的冲击波扩散几十里,从高空直冲地面,将正在交战的士兵们吹得东倒西歪,只有祝武两军能勉强抵抗。
等到一切风波结束,天空像是被洗过一样干净,除了太阳什么都不剩下,只有很仔细的看,才能看到隐藏在日光中的黑点。
像祝平炎这样的天骄能看得更清晰些,那些黑点是悬浮在高空的地仙,而其中最大的黑点就是站在王舟上的吴王阖闾。
吴王一身鲜血,但显然没有死,祝平炎只能暗道一声可惜。
孙武这样的巅峰灵台看得更清楚,他能清晰的看见吴王身上的伤口,长长吐出一口气。